整理于2010年10月15日
原文地址:http://wanglh.blog.edu.cn/2010/592660.html
国际上一般认可的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方法有六种,现分别整理汇总,以方便对比学习。
1.卡尔威特(德国):天才教育法
2.MS斯特娜(又称斯托夫人,美国):自然教育法
3.蒙台梭利(意大利):特殊教育法
4.铃木镇一(日本):才能教育法
5.多湖辉(日本):实践教育法
6.周弘(中国南京):赏识教育法
一、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上帝给了他一个痴呆的儿子,但是卡尔-威特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儿子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1、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长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条件,而是取决于五六岁时的教育。开展游戏,兴趣记忆。多种感官,尝试记忆。动作演示,准确记忆。善用比喻,理解记忆。找准异同,比较记忆。发散思维,创造记忆。综合归类,逻辑记忆。加强复习,强化记忆。
2、在老威特的持之以恒的教育下,虽然天生痴呆的儿子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同龄孩子,成为本地教育史的惊人事件。正是老威特对儿子实施科学的全面化教育,使小卡尔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十分神速。
3、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出生起就对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儿童的潜在能力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蔽地潜藏在人体内的,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潜在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能力。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但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到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都没有发挥。威特坚信,教育的思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然而,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的机会就越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种潜在能力都有各自的发展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那么就几乎很难再发展。
4、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5、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期就好比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事实上,从出生起到3岁之前,是一段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段时期,孩子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会影响他的一生。
6、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觉,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这是成人远远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空白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老威特的教育理论核心就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接受卡尔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越常规孩子。语言训练要从身边事物开始,巧妙地教他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当孩子稍微大点,父母要天天给他讲故事。必须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7、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依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这就是10岁神童,15岁才子,20岁凡人谚语所表达的现象。
8、尽管小卡尔有许多兴趣,从事各种活动,可带有偏见的人们还是认为他的生活除了坐在桌子前面,其他什么也不会干。他们甚至认为,小卡尔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外,还有一点儿英语,其他就一概不懂。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了解小卡尔的人都知道,他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同龄人都少。事实上,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各位父母一定想知道老威特到底使用了怎样的独特教育方法,才使孩子能这样既轻松愉快又学到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其实很简单,老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老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
9、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精力不知道往何处使的缘故,这其实也是一种精力浪费。在创造力方面,老威特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两岁时,威特夫人每天坚持给他讲故事,并且让他参与猜测情节。在游玩、散步和吃饭时,老威特总是想方设法地丰富小卡尔的知识。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0、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许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由于老人思想僵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偏重于教孩子认字,以孩子能背唐诗宋词为自豪;有的认为教育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只要现在不饿着,不冻着就行;有的无限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惯得浑身都是毛病。
11、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老威特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有家长疑问,为何自己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却不好。老威特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多数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缘故。威特先生从不认为自己儿子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相信成绩差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商低。老威特严格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他严禁儿子在学习语言和数学等知识方上敷衍了事,而要他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还注意培养小卡尔做事敏捷灵巧的习惯。正是由于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专心致志,效率极高,才使小卡尔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等。
12、福禄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作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启蒙教育者。”我们骑马,甚至也不雇佣不称职的马夫。但是有的母亲却把孩子交给无任何学识的奶妈。这样的奶妈整天对孩子说,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因为她这样最省事。但是这样一来,非但不能发展孩子的能力,反而使之萎缩。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乐园。不良少年是冷酷家庭的产物。
13、人刚生下来时都不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我们称之为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儿童虽然具备这样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遵循递减原则。教育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越少。这是因为这种潜能均有一定的发展期,错过这样的时间就基本消失。
14、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适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给3岁以前教育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计算和图形等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人类的强弱,并非取决于人种或血统等因素,而是要看后天的教育与环境而定。
15、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伏尔泰曾说:“忙是幸福的秘诀。”这也使用于孩子。总有事儿干的孩子是幸福的。
16、培养观察力是一切灵感的源泉。发展孩子的色彩感觉,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大自然是孩子的学习宝库。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若能在孩子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人的一生中,1至5岁是最富有语言才能的时期,父母千万别让这种才能白白枯死。
17、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儿子这么小,那些难懂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然而,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记住或听懂,而是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儿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引导孩子读书上,我利用故事的诱惑力实现这种过渡。我发现讲故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辅之以变幻不定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着我手舞足蹈。但是我总是在讲到最有趣的地方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里,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快乐。
18、对于卡尔的教育,我首先是考虑发展他先天的个性,培养他的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创造力方面我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不论儿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耐心地给予解答。心理学家造就解读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思维超常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19、幼儿学外语应该及早,越早越好。因为在0到3岁时期,幼儿属于学习语言的零困难期,就是说无论多么拗口的语言,无论多么复杂的发音,他都毫不困难地能够掌握。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尤其是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难度更大。但是如果首先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孩子仍然可以很高兴地学习数学。所以教育者的专业性和对于该学科的兴趣会决定教育的效果。
20、从卡尔很小时候我就有意识地教他加快头脑运转速度。对容易问题回答得快的人,对困难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很快,反之亦然。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差异,是决定智力差异的基本和固有的基础。卡尔的灵活敏捷的头脑完全得益于日常训练。所以从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有速度培养意识。这最后会成为智力的一部分。
21、记忆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记忆速度、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和灵活性上。记忆对于孩子的个性、情感、意志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2、孩子的适应能力、反应速度比父母所想像的要慢得多,特别是在做游戏的时候。父母陪孩子玩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反应速度来进行,否则,孩子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必须顺应他的反应,要有耐心,否则,就成了父母的独角戏。孩子在玩的时候,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卡尔,你要知道,一个男子汉并不只是身体强壮。真正的男子汉需要有智慧,有坚强的毅力,并且敢于承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应该有超人的勇气。因为对儿子的严格教育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卡尔已经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我对儿子的严格不知不觉成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们时常告诫他,没有人能够约束你,只有上帝和你自己。
24、对自信心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我发现一个家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注意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一个真正爱护孩子的父母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够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从根本而言,一个人性格中自信进取的因素,坚强的意志和勇气等都将直接影响他对前途的选择和把握,决定起生存与生活的方向和方式,决定其发挥自身所具备能量的程度。
25、教育的前提在于以一颗宽大的心来了解、引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不利的消极因素通过适当的渠道转化,引导出积极的有利因素。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
26、卡尔的哭闹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下次他还会哭闹。长大之后,他的能力、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哭闹了。那种无礼将不只是针对他的母亲,还会针对其他的一切。他会以无礼的方式要求其他的人来满足他的要求。一味纵容孩子并不是关爱孩子。必须告诉孩子,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27、我是这样对待儿子的:如果卡尔在房间里行为笨拙,撞翻了桌子,打翻了杯子,或者不小心弄坏了我的东西。这些事情并不是他无理取闹,不属于他应该负责的范围。他并没有恶意,并没有向我挑战,只是不小心把罢了。我不会去责怪和惩罚儿子,只是随时提醒他以后要小心,不要那么鲁莽。但是如果卡尔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或因为某件事情不顺他的意而向我挑战的话,我一定会采取一些方式制止和惩罚他。我对待儿子,一贯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要认真,这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我对卡尔的奖赏绝不会仅停留在物质上,而是要让他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当孩子正在气头上,不要直接与他讲理,因为这时他是什么都听不进去和不讲理。父母不该向孩子发脾气,否则,它就象传染病,用发脾气的方法制止发脾气是不明智的,这只能使他的脾气越发大。父母的粗暴和专制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阴影将永远不可磨灭,这种阴影会让一个本来善良和孩子变成凶残的恶魔。我在对卡尔的教育上,从来不采取当众训斥的办法,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基础上。否则,不但不会在某一问题上帮助孩子,反而会使他向相反的方面发展。我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一个失去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也是最难教育的。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严格,但是严格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但绝不是专制。为了使孩子自重,必须信任他们。在卡尔犯错时,我总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他明白道理,而不是长篇大论和喋喋不休。我一直不主张体罚,也从来不对卡尔施行体罚。这样的教育方法绝不能培育出优秀人才,只能造就出懦夫和蠢材。
28、提问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向导,应充分利用它向孩子传授知识。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我从不认为由于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我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卡尔,防止他骄傲自满。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功夫,但我想最终一定会获得圆满的成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讲:“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我对儿子的教育中深深感到: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我在对卡尔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当儿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我总是用这么一句世上最美的语言帮助他摆脱内心的苦恼。对儿子的教育,我把培养他的想像力放在第一位,往往把它看得比知识更重要。喜欢背诵、说话、讲故事的孩子是具有天赋的表现。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种方式取之于父母,千万不要吝啬。我总是在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他因为什么事情而得到夸奖。要使你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有变化,避免多余的言词。不断寻找值得表扬的行为。我教育儿子:知识能博得人们的崇敬,善行只能得到上帝的赞誉。我认为不经过早期教育而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
29、同情和关心他人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教育儿子懂得获得一点报酬是多么艰难,并尽量教他把钱花得有意义一些。我告诉他仅仅买点心之类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买书等工具却可以永久发挥作用。孩子是最容易犯错误的人,但并非就是该宽容的人。
30、拥有坚忍不拔毅力的关键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做到这点,首先应有恒心,也就是说在认准一个目标后保持在该目标上的持久注意力。我反复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自己去做。培养孩子的生活小节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着手。我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做事珍惜时间的习惯。如果儿子做一件事情密磨磨蹭蹭,即使做得好我也不会满意。这对培养儿子雷厉风行的作风很有积极的作用。有求知欲和多种兴趣肯定是一件好事,但还要看父母怎么样去教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会专心。只有专心孩子才能发挥出智力的最高水平。一个专心而智商不高的孩子能发挥出的能量会远远超过一个智商高而不专心的孩子。
二、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MS斯特娜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法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在推崇卡尔威特教育法的同时,提倡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于1914年写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一书,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3岁开始写诗,4岁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前用8国语言表达思想,同时在音乐、美术、文史、数学方面才能超群,身心健康发展,富有爱心。”——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神童”女孩,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智力超群,而是由她的母亲培养出来的。这种脱胎于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法被她的母亲斯特娜称为自然教育法。斯特娜从不用强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所有教育都是以游戏或是故事的形式进行的。通过故事自然而然的学习,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加强了女儿的记忆力,操作能力,并丰富了其想象力,开阔视野,促进智力发展。
“神童”女孩维尼夫雷特的卓越表现无疑是斯特娜自然教育法最好的成功证明和典型范例,斯特娜夫人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世人证明了:神童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可以成才;教育应当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母亲应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负主要责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毫无精神负担的前提下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时至今日,自然教育法值得望子成龙的父母参考和借鉴。
教育从训练五官开始
斯特娜对女儿的早期教育从训练她的五种感觉入手,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环境,也就是现在常用的音乐、色彩、故事、图片、玩具、户外活动等,来刺激和促进女儿各种感觉的发展。在她看来,一切能力如果不利用与开发,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因此,孩子的五官必须尽早开始训练。当女儿还是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婴儿时,斯特娜就给女儿轻轻地朗读威吉尔的诗《艾丽绩斯》,以此来训练她的听觉。日复一日,斯特娜的坚持不懈收获了女儿1周岁时就能背诵《艾丽绩斯》第一卷的前10行和《他的逝世》的成果。对此,斯特娜夫人强调,让女儿背诗绝不是强制性地硬灌,而是她在母亲每日的朗读中顺其自然地学会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色彩感,斯特娜在家中布置了大量的色彩丰富的画,并准备了许多美丽的花草鸟兽的画儿和有美丽图画的小人书给她看,同时自己在一旁充当解说者,帮助女儿识别名画的名称、理解名画的含义、了解小人书的故事。色彩玩具,如检查色盲用的“测验色系”、五颜六色的非常美丽的小球和木片、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的各种布娃娃、蜡笔等,也是培养色彩感的好助手,斯特娜的陪伴和参与让女儿对色彩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斯特娜有意地利用生活中的每个契机来发展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对女儿进行教育,如路过商店门口时,她们玩一种叫做“留神看”的游戏,斯特娜问女儿商店的橱窗内陈列着哪些物品,并让她在记忆中搜列这些物品。女儿能说出的物品当然越多越好,如果女儿记住的物品还没有她能记住的多,就要挨批评。这样的游戏对维尼夫雷特专心注意某些事物,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十分有效。得益于这一游戏,维尼夫雷特仅5岁时就能在纽约州肖特卡大学的教授们面前,把《共和国战歌》美国有名的军歌朗读一遍后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使教授们大吃一惊。
完整的语言可以事半功倍
斯特娜认为语言教育不仅促进智力发展,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应该加强幼儿的语言教育。从女儿出生时起,斯特娜就尽可能地对她说准确而漂亮的英语,绝对不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维尼夫雷特还不到1岁时,有位朋友对她说:“维尼夫雷特,我想看看你的汪汪。”她立刻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
斯特娜坚信,婴儿期的语言教育将决定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因此她非常注意用准确的发音、精选的词句和语法对女儿谈话。她认为,在教孩子语言时,语法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没有多大必要,应当通过听和说来教。利用孩子喜欢把学到的单词反复地说着玩的倾向,斯特娜把孩子能理解的有趣的故事,用精选的词句组成短文,让女儿记住,女儿不仅能很快地记住,并总是高兴地复述着,并很快地记住。
在女儿尚未很好地掌握英语之前,斯特娜不教她其他的外语。尽管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孩子能同时学会两三国语言,但根据她的经验,这可能会使孩子苦恼,而且弄得不好孩子哪一国语言也学不好。但是,在维尼能流利地说英语之后,斯特娜便不失时机地马上教她学西班牙语,同教她英语一样,仍然先从训练听力开始。这样,维尼5岁时,她实际上已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斯特娜夫人甚至感到,假如她继续教的话,女儿可能会学会10个,甚至20个国家的语言。斯特娜对女儿的教育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游戏中,女儿的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斯特娜充分发挥了作为母亲的责任感,亲身参与、关注、推动了女儿的每一步成长和每一点进步。她认为,母亲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母亲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伟人,完全取决于母亲的教育如何。因此作为母亲,尽力提升自己,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斯特娜甚至建议母亲们:抚育孩子时,母亲自己更应当记日记,来记载孩子的进步和发育情况。这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贵重遗产,使他们在培育孩子时,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三、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意大利安科地区的基亚拉瓦莱,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0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一生为了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特殊教育法是由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建立专门的教育场所“儿童之家”培养孩子,仔细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在整个教程中,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具满足孩子的“工作欲”,在“工作”中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潜能的教育理念。
1870年8月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理”,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那年,她毕业于达文奇理工学院,接着便执意到医科学院继续深造。尽管蒙台梭利以杰出的个人能力突破了道道难关,于26岁这年成为意大利首位医学女博士,然而世俗的偏见使她仅仅获得了在罗马学院的精神病医院担任医师助理的职位。
在此期间,她和白痴幼儿有了接触。她发现:“除食物外,这些孩子会伸手抓摸室内任何一样可由双手控制的物体,练习自己动手的能力。”她意识到“双手的动作可影响智力发育”。
1898年,蒙台梭利在一次演讲会上指出:“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缺陷实际上属于教育的问题,而非是医学上的问题,因此训练和教育比治疗更加必要。”
蒙台梭利为此设计了一套“特别观察细则”,用于观察了解低智商儿童的需要,用于帮助促使其智力的提高。鼓励这些孩子通过“手脑协作”来锻炼自己。仅仅两年之后,这些孩子不但学会了读与写,并且能完成如正常儿童一样所应掌握的知识考试。
由此,蒙台梭利思维的触角逐渐转向了正常儿童。既然低能儿童通过锻炼能赶上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健康的孩子能否通过锻炼达到更高标准呢?
她坚信教育的不断进步可以提高人类的智慧。可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健康孩子的智慧发展水平,要么是被压抑了,要么是被错误的教育理念贻误了,或者二者影响都有。
为此,她于1901年重新回到罗马大学学习,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名校校长的高位。历经七年的努力,用于实践其具有开创性教育理论的“儿童之家”在罗马贫民区成立了,紧接着,仅仅三个月后,第二个“儿童之家”也宣告成立。
由于“儿童之家”的场地及资金主要靠当地居民提供,因而无形中家和学校便融为了一体,二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理念及目标。从这个方面看,这是常规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教育者仔细研究了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正是因为学习的环境像家庭一样,因而在整个教程中,才能保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教具。这些教具为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儿童之家”,所有设施都是根据孩子的尺寸设计的,它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工作的人常常花心思改善环境,使其更利于孩子们学会相互关爱和帮助,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逐渐显现出令人震惊的成绩,它像一股清新之风吹遍欧洲大陆。伴随着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仅就美国为例,自1913年起,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教育理念的学校就多达200所。就连玛露葛莉女王也称赞道,“蒙台梭利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已超过了电报的发明”。
蒙台梭利全部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就是:教育是为了给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思想和行为秩序化。这是切中儿童常见的一些缺点,如自私自利、吵闹、不听劝告、喜欢讲话等等提出来的。这些常见的缺点都可以通过教育转化为自我控制力强、有礼貌、充满正义感、既懂得享受自由又讲规矩等等优点。
四、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古屋,其父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爱因斯坦的同窗好友,他坚信音乐可以开发幼儿智力。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从事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并且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铃木教育法”。据报道,现在世界上用铃木早期教育法训练出来的杰出“铃木儿童”已经有30多万人,其中不少成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学教授、著名乐团指挥和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早期教育法有很丰富的内容,对早期教育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铃木认为,任何才能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有发展,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
第二,铃木的才能教育学校主要学音乐和背诵俳句(一种日本诗歌)。铃木认为,掌握某个领域最高水平能力的人,在其他领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会在其他领域显示出很高的能力水平。所以,铃木一再申明,他对孩子进行的才能教育,目的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是成为一个有卓越能力的人、心灵美好的人、会走上幸福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坚信,通过小提琴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直觉能力或灵感,这种能力或灵感可以转移到其他方面。
第三,铃木认为,一个孩子的才能如何,主要取决于0岁开始的教育如何。过去铃木认为孩子从4~5岁左右开始学小提琴是最适当的,但是后来他不断降低学琴的年龄,不仅让孩子从3岁甚至从2岁就开始学琴。他说开始学习时间越早越好,再早些也可以。
铃木认为,问题不在于孩子拿小提琴的时间。拿小提琴要受身体发育的限制,不能太早。关键是在拿小提琴之前要让孩子听音乐,使孩子大脑神经网络接受音乐刺激而具备音乐的乐感和分析能力。这一点从0岁就可以开始,而且越早越好。孩子具备了这种音乐能力,智力就可以相应得到开发,为学小提琴奠定基础。至于拿小提琴早几个月或晚几个月倒无关紧要。
第四,铃木非常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重要的是循循善诱,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耐心等待幼儿涌现出自发的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
第五,要求严格。铃木认为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受什么样的教育,会决定他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铃木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教育环境,由最优秀的教师来教,学习最优秀的名曲,来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第六,在铃木的学校里,3~5岁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不论年龄、年级、学龄,全组织在一个班里训练。后来的较小的孩子,可时时见到和听到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情况,这样就能比哥哥、姐姐们进步更快,更好地磨练出才能。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能力就会比相同年龄的孩子强得多。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且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潜智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的情况,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智能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智能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智能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铃木对能力遗传的说法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铃木的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决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五、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是日本二战以后的杰出的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著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学习指导法》等书。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为,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好技巧。
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并非一切已注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往往不足。常言到“人看从小”,“3岁看到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一大失误。
教导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
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说,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什么,只要以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照这样考虑,不知这个“节约思考组织”平时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每人每天从刷牙开始到吃饭,对每件事都从头到尾一一进行思考和处理,那么即便有几个脑袋也装不下。因为对于习惯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虑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于应付我们身边突然出现的新事态,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做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约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事,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使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学生们最初感到不知所措,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左思又想终于想出了买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恰好事思考最佳机会。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否作旁观者呢?从旁边做适当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却又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的母亲大多数只说三言两语,然后,看着孩子直道他站起来为止。而日本的母亲大多数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复与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去扶他。
美国人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决不像日本人这样亲自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
常常有人问多湖辉:“从几岁开始教孩子学认字和算数比较合适?邻居家4岁的孩子已经会写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龄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是否是智力低呢?”听到这些询问,多湖辉深切的感到自以为对孩子什么都了解的父母,实际上什么都不了解。
本来孩子的智力发育迅速因每个孩子的身长和体重不同而各异,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个人差异。在我们周围,既有1岁半就能向大人一样说话的孩子,也有过了5岁什么话都不会说的孩子,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别,而是语言法与速度快慢的区别。因此,对于从几岁开始教孩子认字的问题,也不能无视发育速度一概而论。
父母必须懂得叫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有兴趣。孩子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就是其学习的时机,对此没有过早过晚的问题。
如何与孩子交流
多湖辉发现在母亲当中,经常有人从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有发言的语气跟孩子谈话,“那边是邮筒吧?”这么一问,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就完全被固定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该把“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等作为能够让孩子回答的提问,这从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来看,也是有用的。
不仅向孩子提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孩子的技巧,对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也要非常认真回答。大多数人再跟孩子谈话时,使用孩子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把自己降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觉。特别是当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问题时,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辉在美国街头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着乱蓬蓬胡须的嬉皮士问:“对不起,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呢?脚不痛吗?”
那位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向大人一样的说:“这是我得哲学,不想隔着鞋,想直接与地球接触。”
这个孩子像是终于理解了,于是小声地说:“好,是哲学。”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必定时切身了解了“哲学”这句话。所以,通过这位男子相对待普通人一样认真地回答问题,是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问得到了回答的价值。相反,如果大人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孩子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
有时候,父母经常以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失身价,就容易把回答问题想的很复杂。因此,当孩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大人就会含糊的回答说:“以后再告诉你吧”、“大概是这么回事吧”;相反,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就就想全部告诉孩子。多湖辉则认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的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完成正确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世界。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孩子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其发起自己能够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就促使孩子从各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这样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绪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父母相异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这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再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但是,冷静的想一下,父母也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能看到父母的不足,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能力。所以,与其生气,到不如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事实上,在我们不经意中孩子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的走向脱离父母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顶撞父母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而应感到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顶撞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精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服从父母,甚至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孩子再长大一点,长成真正的大人以后,他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就能够理解、认同别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十分从容。
还自在未来长大之前,做事情总是欠考虑,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比如激烈的反驳家长。有一段时期孩子总是感情用事,这是做父母的也不要与他计较,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克制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关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应是先创造了“接收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防碍接受父母官叫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言语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受刺激的不该说的话。还可以用促进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
为了使不能接受的不平和不满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疤,只有妥善地处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所以,巧妙地避开孩子的平和不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不让不满产生或增强,即根本上杜绝不满的产生;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不与这种能量产生正面冲突的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采取阻吓的办法。即使孩子怀着不满做出了某种决定,也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让其感到是自己作出的决定。父母事先拿出几种方案,让孩子自由地从中选择,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法。
让一个人将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里,直到这个人认为完全公平为止。接着另一个人自由选择一杯。因为分的人认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选的人拿着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那一杯。所以每当出现不公平时,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和不满的能量的产生。
第二个原则是在避免与孩子的不平和不满的能量进行正面冲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让对方把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将其拿不同的层面进行解决,或者说:“现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时候解决”这样把时间错开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六、周弘:赏识教育法
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幼儿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可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呢?
1.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
2.“赏识——成功”教育“赏识——成功”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方法。“赏识”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说话时的最大奥秘——承认差异;而“成功”则体现了父母教孩子做鲁是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
3.多方引导,培养幼儿自赏能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幼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4.家园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
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幼儿园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个别交流、家访、家园互动等形式,可以帮助家长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幼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