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优秀成长一定有统一的规律
2015-10-29 10:38:00 来源: 作者:王立宏 【 】 浏览:1752次 评论:0
    赏能视点: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同理,老师也需要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物理学中大一统的万能理论一定会存在,让孩子优秀的“万能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存在的,量子层面上,人与人没有区别。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当前的条件下,只要教育者愿意尽可能地发现规律,就能让每个孩子尽可能地更加优秀。我们希望和更多的朋友共同努力。
 
(1)各种规律和范畴是客观存在
    1863年,门捷列夫完成元素周期表,为元素排了座次,63种元素规规矩矩地坐到自己的“交椅”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门捷列夫知道了空着的“交椅”就是尚未发现的元素,他计算出了尚未就位的元素的特点和性质。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掌握了元素排列的规律。当年的宋公明大哥为梁山英雄排座次后,每位英雄也都安安心心地坐到自己的交椅上,因为宋公明非常了解每位兄弟的能耐和脾性,他做到了基本的公正公平。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焦耳等物理学家发现并验证了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质量守恒定律也被科学家们发现并得到了验证和承认,它也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没有停止,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把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了。随后,爱因斯坦方程揭示质量和能量不仅彼此守恒,而且两者之间也遵从守恒的规律,于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演化成了质能守恒定律。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体系,从此,广义相对论成了宇宙学的基石。广义相对论认为,地球绕太阳运动不是因为引力的拉力,而是因为太阳使地球周围的空间弯曲,产生的推力迫使地球绕太阳运动。爱因斯坦更相信引力像一块布,而不是瞬间作用在整个宇宙中的看不见的力。广义相对论统一了牛顿经典力学,所以1919年11月7日,伦敦《泰晤士报》以显眼的大标题登载道:“科学革命——宇宙新理论——牛顿的理论被推翻”。
    类似的例子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小学初级阶段所学的数学是纯粹的加减乘除,到高年级才发现这些知识只不过是给解方程做的铺垫。中学学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后才明白解了好几年的方程仅是直线y=ax+b上y=0时的一个点,就是说学了几年数学只学了一个点。学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就知道y=ax+b也仅是二次函数抛物线和三次函数回归式抛物线的特殊形式。函数图像也不是只有抛物线,还有诸如周期性的三角函数波浪线等不同类型。各种知识与范围中,前面小范围的知识,是一个大范围的一个部分,而大的范围,只是一个更大范围中的一个部分。这些不同的范围,有类似多重同心圆的包含关系(如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有类似奥运五环的交叉关系(如黎曼几何与欧氏几何、非欧几何),还有彼此不相容关系(如周期表中的各类化学元素),但是,它们都还只是一个更大范围中客观存在。
    自然科学的发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其最终的落点是使一切真相大白,并能服务于人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与思维科学、脑科学等相关的教育科学,同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也一定有个“真相大白”的未来。
    爱因斯坦、钱学森、“裸跑弟”、“演讲帝”等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都取得了远远超出其相似环境中的同伴的成绩。我赞同达尔文的观点:“除了痴呆,人类智力差别不大”,但相似的环境、甚至相同环境中长成的人(比如双胞胎等),其最终成就和聪明程度也往往大相径庭。而本段开头所列的四位是成长于不同环境中的人,他们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就是说,在纷杂的表象中,智者能看到事物相类同的一面,而愚者总喜欢分别事物差异的一面。智者求同,就善于发现不同中的共性,求同存异。愚者求异,常看到的就是乱纷纷的表象,找不到规律,犹如一团乱麻般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者,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共性的地方,一定“遇到”过使其成长为优秀者的因素。赏能教育法的研究者要努力找到(或基本找到)这个因素。双胞胎兄弟姐妹中,其长成后结果一般都有差异,其结果相对不够优秀的那一位,一定是没有“遇到”那个使另一位成长的相对优秀的因子,或者没有“完全遇到”那个“飘忽不定”的优秀因子
    [优秀因子: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创造”一个叫做“优秀因子”的概念,以表达优秀者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促其之所以成为优秀者的诸多偶然或必然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机遇、有学识、有能力等。此处我们按狭义理解,重点说明优秀孩子成长中由老师带给孩子的关于情商、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心理暗示、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从2010年开始赏能教育研究以来,最初的十余位实验对象(学生)分属不同层次和类型,有的爱学习,有的不爱学习;有的活泼,有的一月内几乎都不张口说话;有的爱数学,有的很讨厌学数学且数学成绩较差;有的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有的好像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但经过几年的教育,到小升初时,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成了三好学生和大队委。这些性格不同、兴趣点各异的小学生,都通过写作这条道路的引导,基本上都发生了变化,成长为乐观豁达、关心爱护他人和集体、写作量也都基本都超过了十万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间结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正能量的团体,每个孩子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是说因为写作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威力,但是我坚信,这几年中,这些孩子一定是遇到(或基本遇到)了这个优秀因子,所以,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优秀的孩子了。
 
(2)教育方法各有侧重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认可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教育者)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等。2010年底,笔者总结整理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六大教育方法发布在我的教育博客上,这些教育方法包括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法、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和周弘的赏识教育法,这些教育方法各有侧重点,形成各自的方法论。简介如下:
    卡尔·威特 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长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条件,而是取决于五六岁时的教育。比如关于记忆训练,可以通过游戏促使孩子的兴趣记忆,刺激多种感官的尝试记忆,给孩子以动作演示使其准确记忆,善用比喻让孩子理解记忆,找准异同孩子可比较记忆,使其发散思维以创造记忆,综合归类促逻辑记忆,加强复习以强化记忆等。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有很好的起点,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精力不知道往何处使的缘故,这其实是一种精力浪费。在创造力方面,老威特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两岁时,威特夫人每天坚持给他讲故事,并且让他参与猜测情节。在游玩、散步和吃饭时,老威特总是想方设法地丰富小卡尔的知识,终使这个略带智障的孩子后来取得了不凡的成就,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卡尔·威特认为,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斯托夫人 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法教授,在推崇卡尔威特教育法的同时,提倡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于1914年写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一书。
    经斯托夫人精心培育,女儿维尼夫雷特3岁开始写诗,4岁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前用8国语言表达思想,同时在音乐、美术、文史、数学方面才能超群,身心健康发展,富有爱心。——这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神童”,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智力超群,而是由她的母亲培养出来的。这种脱胎于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法被她的母亲斯特娜称为自然教育法。斯特娜从不用强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所有教育都是以游戏或是故事的形式进行的。通过故事自然而然的学习,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加强了女儿的记忆力和操作能力,并丰富了其想象力,开阔视野,促进智力发展。
    “神童”女儿的卓越表现无疑是斯特娜自然教育法最好的成功证明和典型范例。斯特娜夫人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世人证明神童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可以成才。教育应当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母亲应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负主要责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毫无精神负担的前提下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铃木镇一 则是通过教小孩拉小提琴来提升孩子的全面能力。在整个实验教育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的情况,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的很有才能的孩子。铃木先生在其《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如下: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智能都会提高;若在幼儿时期培养智能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生命力是培养一切智能的原动力;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针对遗传学,铃木认为,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决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对赏能教育法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赏能教育法是才能教育法的升级版本。
    多湖辉 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他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为,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好技巧。
    蒙台梭利 则是建立专门的教育场所“儿童之家”来培养孩子,她提倡仔细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在整个教程中,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具满足孩子的“工作欲”,在“工作”中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潜能。
    周弘 认为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并成为发展自尊和自信的动力。悦纳自我并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幼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赏识教育法是一个好的教育概念,我国教育界已实践多年,但有的实践者反映它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需要实践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和实施,教育效果不易控制。不过,这也是大多教育法存在的共性问题。
 
(3)方法论的赏能教育法
    从方法论而言,赏能教育法的本质是 着眼未来修正现在。
    大多人对赏能教育法的了解是从孩子们超强的写作能力开始的,但写作能力却不是赏能老师教出来的,赏能老师真正关注写作质量的时刻基本上从小作家升级到赏能火凤凰级别(赏能写作5级)时才开始,赏能小青蛙和赏能千里马级别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写作,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方面。只要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不管是写作还是其它成长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虽然孩子在我们身边每人都能写出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作品,但写作在赏能教育法体系中却不占主导位置。赏能教育法真正关心的是孩子成长的状态,我们在努力帮孩子养成一种高贵的气质,这种高贵不仅体现在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行走坐卧方面,还体现在对规则和自然的尊重,体现在对众生平等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体现在勇于表达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上,体现在懂得满足需求可通过且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达到的道理。写作是我们的为达到此目的的工具与桥梁。当然还有个很重要的副产品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这不仅提升了作文能力,更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哲学的赏能教育法
    虽然赏能教育法的教育效果要高于目前所流行的大多数教育方法,但方法论的赏能教育法只是与天才教育法、自然教育法、才能教育法等平级的教育方法,而哲学的赏能教育法则高于该等级。这有点象“新加坡”这个词既是国家名也是城市名,赏能教育法也有了两重含义,既是方法论的教育方法,也是哲学的教育思想。
    不同家长的教育实践大致都可归到前文介绍的几种教育方法中,这些教育方法都是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且有效的。
    我们换个角度,横着对比。
    每种教育方法在培养优秀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会“生产”出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相同)的优秀因子,这些优秀因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恰巧与某个孩子的“需求”相吻合(或吻合度较高),那么,这些优秀因子就让“遇到”它的孩子成了优秀孩子。
    如图表示,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不同的施教者(老师或家长)的作用下,“生产”出了不同个数的优秀因子(我们用爱心形状表示优秀因子,同时假设优秀因子可以计数),对不同的孩子产生了作用。影响优秀因子“产出”数量多少的原因,与教育方法本身有关,也与施教者的主客观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有关。施教者对教育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对被教育者的了解与理解程度的不同,会影响优秀因子和被教育者结合的紧密程度,这个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结果。图中,在施教者的努力下,A和B两种教育方法分别“生产”出了多个优秀因子,从量上考察,A教育方法优于B教育方法,但B教育方法的教育结果要优于A教育方法,因为其优秀因子与被教育者(孩子)的吻合度高,所以,B教育方法的教育结果相对优秀,接受B教育方法的孩子群体相对于接受A教育方法的群体的外在表现可能是更高程度的学习成绩好、情商高、行事果断、有爱心、有毅力等。产生这个不同结果的原因是施教者对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解程度差异和施教者对孩子的了解与对孩子内心的理解程度的差异。
    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但大部分家长既不是教育研究者,也不是教育行业从业者。我国生育政策所致,在成为家长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没真正体验过教育孩子。孩子出生后,通过孩子的成长积累了相应的教育经验与教训的人,却没有机会将这些感悟施教于新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前后几十年内的孩子都是由不懂教育的人“教育”出来的。但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视对这个孩子的教育。这个背景下,家长分化为三种类型:
    A类:非常注重教育。一种因为真正懂教育规律,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系,注重培养孩子,孩子一般会比较优秀。另一种往往因为过度关注而让孩子无所适从,导致教育结果与教育愿望适得其反。
    B类:任由孩子成长。比如某些留守儿童和父母不懂教育或对教育没有明确概念的家庭,孩子自己在摸打滚爬中成长。
    C类:不懂但很关注教育。家长按自己的理解,要求孩子学很多内容,自己则不断以囫囵吞枣的“专家意见”改变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教育过程中让孩子不知所措。
    不管那种类型的家庭教育,都会“生产”优秀因子。如图表示了三个孩子在不同类型家庭中的成长(该处的类型与上图中ABC三种类型不相关)。普通家庭成长教育中,优秀因子产生的原因及孩子与这些优秀因子的吻合程度基本取决于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结果,其基础是父母亲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及其外在表现(参见第二章第一节)。
    赏能教育法认为,优秀因子虽然感觉上飘忽不定,但通过对比和总结,还是能够被发现的。物理学上,爱因斯坦将实际的宇宙缩减为几个统一的方程式,一个方程式大约二三厘米长,但它却能用单一的、一致的思想总结宇宙。教育上,我们也应该能找到这个“方程式”,同样可以用它相对单一的、一致的来规范优秀者的道路。
    2015年3月24日,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来到赏能教育,我们向张教授汇报了赏能教育法研究的进程,并请教了相关的研究思路。张教授认为一般的关于教育方法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但目前关于建构主义的研究派系林立、理论纷杂,所以,张教授建议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研究。
    赏能小作家队伍按照班级和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不同的小的样本单位。按照不同的单位样本,我们可持续观察和追踪该样本群体的前后变化。这个变化不一定要用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精密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简单一点,通过孩子前后的学习成绩、言行举止、思辨能力、思维敏捷程度等的变化来判定对该样本群体所施加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并通过老师间不断的交流与对比,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必要时再上升到相对精密的思维科学和脑科学框架中。
    从2010年开始的教育实验到目前已经结出了美丽的果实。随着赏能教师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样本队伍的不断扩大,相信我们一定能在自己的道路上层层揭开“优秀因子”的外在的包裹物,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在轻松快乐中茁壮成长。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工耳蜗让失聪者听到了声音,人工视网膜让盲者恢复了视力,其原理都是将人工产品(麦克风和摄像机)通过电极和传感器与大脑中控制听力和视力的相关区域连接。这些科技成果都已经开始造福人类。今天的耳蜗和视网膜植入能恢复听力和视力,明天也许就能给我们以超能力,我们将能够听见只有狗才能听见的声音,或者我们将看见紫外线、红外线和X射线和伽马射线。
    这充分说明大脑能通过学习来接受人工产品的信息以适应新的环境,说明它在不停地进行重新连接和学习,这和身体受伤后重新长好,毛细血管会重新连接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说,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它不是固定的。只要教育研究者能在教学和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对比、归纳,就一定能捕捉到这个神秘莫测的优秀因子。
    我希望这个“猎手”是赏能教育法的研究者。


 
3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优秀 成长 一定 统一 规律 最后更新时间: 2015年10月29日10时38分00秒    责任编辑1:王卓 责任编辑2:王卓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小学还不错中学大滑坡 § 中学生该如何.. 下一篇小升初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分水岭..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