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一然(赏能大行宫校区校长)
2016年1月16日
最近在读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一书,感慨颇深。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时时也谨言慎行,但与陈先生相比,差距往往很大。陈先生在提到跟自己儿子的相处之道时,有个原则让人印象深刻: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他讲到一个反面故事,是父子之间不作伴的。“有一位60多岁的钱老先生,他待儿子极为严格,儿子也很怕他。有一天,他的儿子在赌场看赌,被他知道后,30多岁的儿子仍然挨了一顿严苛至极的打骂:脱去衣服跪在灶神面前,举起可怕的藤条就抽儿子;我们可能以为这位儿子以后再也不会进赌场了。不料10年过后,这位老先生去世,这个儿子就开始大赌了,遗产已经去了一半……”听着的确让人唏嘘。
生活中我们常见父母慈眉目善、颇有涵养,可孩子却”作奸犯科”者不乏其数,是父母不愿教育孩子吗?是父母的言行不好吗?都不是,这是因为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更多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种旁观角色,孩子并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真正的处世态度,想来真是可惜。
回归到赏能小作家队伍。我们发现优秀的孩子往往和父母建立了一种亲密的精神关联,也有另一些孩子,父母在其身上不遗余力地花费了大量精力,但孩子并未感知到,教育成效并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并没有从家长(家庭)这里获得真正的精神关联。
让我们一起看几个真实存在的例子。
案例一:A
A的妈妈是平时比较关注心理学。我们先见到这位妈妈,觉得真对孩子用心,就想到她的孩子一定会相当出色。时间不久我们见到A,反差让我们大吃一惊。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叛逆,甚至有点过于敏感。在大家面前根本不能批评,不能让她受任何她认为的“委屈”,否则肯定大哭,哭的同时她还会摔东西砸东西。上课中,老师按常规对她要求课堂规则意识,结果她马上就哭,边哭边自言自语。这位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位优秀妈妈,就按平时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没理她,希望她冷静一会,孰料她不依不饶,并开始影响旁人。
当时我在楼下上课,听说一位同学哭了,我赶紧上楼,小声告诉老师,“不要紧,先带其他孩子到楼下。”我走到她身边,轻轻安慰她,问道,现在没人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哭吗?她开始解释:她和好朋友总是忍不住想说话,并不断玩弄铅笔盒,老师当面指出来了几次,后来告诉她,如果再说话就把你铅笔盒没收,先放到外面。她一听就哭了,并死死抱着她的铅笔盒。
后来孩子妈妈来了,因是相熟的朋友,支开孩子后,便告诉妈妈,孩子的不安全感太强了,过于敏感,您可能要注意了,多关心她的内心想法。妈妈告诉我说:不会吧?也不可能,我对她基本是有求必应,她平时最黏我了。其实也能理解,这位妈妈是很晚才要的孩子,对孩子格外关心,平日的关爱自然不会少。我想下次课再观察观察。
第二次、第三次课上,小女孩依然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创作结束后紧紧抱着本子。小作家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多,因为大家都知道,写出文章后还要出版成书,拿到大街上去出售,有人喜欢自己的作品是光荣的事!可这个孩子就是不愿意,如果我们拿对其他小作家的要求,她马上又要哭。老师们肯定了,这个孩子一定不是她妈妈想象的那样,她是如此敏感,如此需要关注。
后面的几次课上,因为她一直在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说孩子不想来上课了,她每次都告诉孩子,今天老师说要奖励你呢?老师你们今天一定要记得给我女儿一点鼓励,我已经告诉她了!我们听着时时感受到无奈。赏能课堂明明孩子是可以喜欢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有益的,我们一直要求家长不要干预赏能教学过程,但妈妈总是在干预,现在的结果是终于孩子不想来了。我们商量之后,一致决定让孩子先暂停一段课,但在此期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上传文章至赏能教育网,老师们会持续通过她的文章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等她想来了再来。(后面,这位很关心孩子的妈妈一篇文章也没有上传,为数不多的几篇是老师帮忙上传的,这是后话)这学期孩子又来了,比之前好了很多。老师们感到欣慰。转眼间,小作家118项动态监控指标要公布了,统计结果出来后,发现有的孩子得分较高,有的很低,低分队伍中还有这个孩子。我们决定从心理学角度全面分析一下孩子的性格,为此,“房树人心理测试”跟小作家相遇了。
美国心理学家写过一本书叫《儿童绘画心理学》,曾经一度大受欢迎。大致是关于从儿童简单的简笔画中解读儿童心理,很有说服力。房树人心理测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只需要思考5分钟左右时间,在白纸上画下自己想到的房子、树和人,画面布局全部自己决定,反面我们设计了一项关于学习成绩的问题,告诉孩子是“秘密花园”,只有你自己和老师知道结果,你可以写下最真实的答案。其中有个问题是你觉得谁最关心你的成长学习?孩子一再跟老师确定爸妈不会看到这个答案后,果断写下了两个字:没有!当时让我们大吃一惊,这个妈妈都恨不得天天追着女儿跑呢,为什么孩子连妈妈都没有写上。老师当下也问道,连妈妈都不写吗?老师觉得你妈妈很关系你的学习啊?她很坚决地摇摇头。
其实,大家已经明白了,并不是说你事事顺着孩子就是对孩子的真正关心,他们要的是父母跟自己的交流。因为担心打击到这位妈妈,答案到现在我们没有告诉她,我们一直在用赏能的方式努力改变着孩子,让孩子自信,让孩子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案例二:B
B的爸妈全部是高级知识分子,妈妈温文尔雅,爸爸更是敦厚沉稳。看到这样的父母我们肯定会想,这不是最理想的父母吗?他们的孩子肯定会特别好。事实再次相反。
B是我们见过的最胆小的孩子,做任何事前她都会紧张地问,我做不好,我不敢。起初我们感到很纳闷,为什么这个孩子一到陌生的环境就变得如此局促,还有他也不像其他孩子完全退缩,其他孩子可能不说只是退到后面,这个孩子紧张到声音发抖,我们最初以为孩子心灵是否受过什么伤害。她越害怕、越不敢,就越想证明自己不害怕,不管自己擅长的还是不擅长的,她只要看到别人去做肯定就会去做。
有一天,小作家们开始演讲了,她马上神色紧张地跑来说,”老师,我不敢。”说着就想哭了。我赶紧安慰道:”别担心,你才刚来不久,今天你先看别人怎样演讲,后面你肯定没问题。”没想到孩子紧接着来一句:“我肯定不行……”说着就想哭。我告诉她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演讲,你可以先看别人演讲,等你可以了再讲,大家都是一步步来的,别担心。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孩子,在看别的孩子演讲时,心里也一直想着这个孩子,时时用余光观察她。始料不及的是,5分钟后她也上台去了,但她演讲的声音声音小到估计只有自己能听到。下面的同学马上要开始喧腾了,我告诉孩子们:这是B同学第一次上台演讲,大家都已经讲过好几次,自然知道怎样讲,我们是不是可以给B一些掌声。赏能的孩子从来都是以大方和友爱自诩的,话音刚落,掌声顿时响起。那节课她很开心。
后来我们听孩子妈妈说,女儿的作文是很不错的,但是性格放不开。来到赏能是因为赏能的理念很好,希望女儿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B的妈妈是那种做事极其认真而且很虔诚的人,她对老师对大家总是非常客气。我们想孩子的妈妈如此好,如此大度,为什么孩子现在这样紧张,一定要让B先放松。
开始写作了,问题一个个不断袭来。
首先,当所有的孩子们打开创作本开始创作长篇时,B很紧张地跑来告诉老师:“我不会写长篇,怎么办?”语调里满是紧张和不安。尽管赏能课堂上长篇创作是贯穿始终的,但初来的孩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创作内容。于是我们便告诉她,那你就先写短篇,下周再开始长篇。她才放心去写了。大家全沉浸在创作中时,一阵响亮的撕纸声划破了宁静,她把自己刚写的文章全部撕了,我赶忙跑过去,一看,天哪!她笔下写出来的字跟电脑打印出来的有什么区别呢?全部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孩子在写字上如此用功,我很遗憾地告诉她,这么好的字撕了真是可惜,写得真好啊!她马上反驳:老师,我觉得不是精品文章。
后面这个孩子的每节课上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插曲,不是撕本子,就是不安地看着别的孩子创作长篇,我们也一直在找使这个孩子放松的方法。后来,小作家们合唱了一首歌,B那次唱的非常用心,看来这是她喜欢的。走的时候她说自己下周也要唱首歌,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还有什么比让一个孩子身心愉悦更重要的事吗?必须答应。
之后的B,好像渐渐放松了,上传短篇文章非常积极,很多都是精品文章。有时,为了看看她的心理素质,写得不错的文章故意没有加精,因为听孩子的妈妈说,她觉得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精品,如果自己觉得不是就撕了。这点很不好,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一定要学会相信自己,但也要接受不同的结果,甚至是委屈。后面她都能渐渐接受了。现在,创作时她很少问起初的那些问题了,创作上也相对更有自信,有几次课上突破了700字,更重要的是她现在变得非常有团队意识,以前她总是担心自己说不出来或者写不出来,现在的她开始关注别人。
说到这个孩子的不同,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应该很好,但这个孩子明显很压抑,在她身上充满了孩子不该有的焦虑。同样,我们能想到,这个孩子的秘密花园答案上,最关心自己学习成长的,没有爸妈!根据我们对B妈妈的了解,这是一位特别有爱的妈妈,平时更是十分关注孩子教育的。但十分关心孩子的结果却是孩子觉得没人关心她。
孩子的世界非常单纯,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希望有人陪伴自己,有人能跟自己分享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悦,但大多数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儿童心理,一味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的行为,最终导致孩子跟父母的心理距离非常遥远。和父母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精神关联而长大的孩子,往往就是所谓的“问题孩子”。相信每个家庭都在尽自己最大的智慧教育孩子,每对父母都在尽自己最大的爱呵护孩子,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这些爱。孩子角度的亲密关系往往不是距离上的远近,更多的是孩子对“有力量的父母”的崇拜和欣赏。
案例三:C
C是名副其实的书虫子,你能想象到的爱看书的形象她都有,她总是走到哪看到哪。如果你不跟这个孩子讲话,肯定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孩子。但她来到赏能的第一课上,就向我们“展示”了她的与众不同。那天是她第一次来赏能,旁边有个孩子说了一句话,她马上就爆粗口责骂这个孩子。赏能的孩子都在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公开场合发表负面言论是要扣分的,每个人都有义务让他人感到舒服。所以,一听到这个女孩讲脏话其他孩子惊呆了,马上向老师反映。我用目光和她交流,她的坐姿几乎是趴着的,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便很严肃地告诉她,你现在没有分数,等下如果因为你表现突出得到了奖励,要扣掉2分,为你刚才的言论。现在开始,坐姿要好、背挺起来,这是一个优秀小作家的基本要求。她愣了一下,马上就把自己的嘴巴捂上了,至少一段时间里再没有骂过别人,但坐姿始终很不好,我便走过去让她把背挺起来。她还是很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因为爱看书的孩子大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只是不知道约束自己而已。途中,她又有几次趴桌子,小作家们特别热情,总会在第一时间提醒。所以,后来她的坐姿也是越来越好了。
第二次课上,她表现一直很好,但是别人演讲的时候她总是偷偷在桌底看书,很多孩子刚来时都有这样的坏习惯,这个习惯特别不好。看书本来是一件愉悦身心接受知识的美好体验,结果还要防着老师,偷偷在桌子底下进行。所以,一来到赏能我们会告诉孩子们,看书的时候要把书放在桌子上,用最好的姿态看书,这种样子才是最美的。赏能的课堂上非常注重细节,也一直在强调规则意识,每个孩子都应该尊重他人,因此,当别人演讲时,大家都应该认真地聆听,听完后还要提出意见。很多孩子已经可以称为出色的点评家了,但C显然不知道,她在偷偷看着自己带来的小说。我走过去告诉她,扣掉2分,等下这位同学讲完你要点评,如果能点评出来,同学接受你的意见,分数还给你。前半部分她肯定没有听,后面的时间她听的很认真,点评了同学的演讲,但我们发现她的点评中负面话语居多,批评性意见占较大比重。我告诉她,作为赏能小作家,要能指出同学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我们要帮助同学进步,所以,给出意见时尽量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出发,不足的意见可以在后面告诉他。每位站在台上的同学都希望听到鼓励的声音,只有我们把赞美给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才能收获赞美!
她又提出了同学的优点,那位同学说接受C的意见,分数并未扣。课程结束后我当着孩子妈妈的面表扬了孩子,并告诉这位妈妈,她非常有爱,今天给同学的意见都特别中肯。可想而知,跟真正优秀的小作家来讲,C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希望她今后可以更加热心地参与到同学的演讲中。通过表扬与引导,后面的几次课上因为她总是鼓励大家,很多人都指名让C参与点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知识分子,能重视阅读的父母多半都是在阅读中受益的智慧父母,所以便和这位妈妈谈了孩子身上目前存在的几个小问题,妈妈非常谦虚,一直很认可地点头,并告诉我只有有需要自己配合的请及时告知,她对孩子的关爱溢于言表!事实上,这位妈妈对孩子倾注的关爱不比任何妈妈少,但孩子也没有感受到这种爱。她的秘密花园答案上最关心自己成长的人是“几乎没有”,这四个字肯定让妈妈难受,因为我们看到这个答案时都觉得很伤心。很多孩子要是知道妈妈爱自己的心有多切后,还会写下这样的答案吗?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在渐渐长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据我们对众多父母的了解,很多父母工作生活的核心就是孩子,为了孩子自己的生活都已经靠后了,但孩子的答案怎么这么让人不解?爸爸妈妈付出的关爱到底转化成了什么?
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精神关联的话题,我想这是一门艺术,它是教育的精髓,如果说这种关联的背后拥有的一对有自我教育能力的父母,那这个孩子的一生将是多么幸运。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会很好传习过去,同时发展自己的智慧,这样长大的孩子以后注定是异常出彩的。有的孩子跟父母关联异常紧密,但孩子的父母并不是良好的自我教育者,孩子传习更多的都是不好的习惯,在后期的改变中会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是伴随一生,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复制(因本文内容的有限性,这种情况会另文探讨)。
我们都在探寻如何使孩子更快乐的途径,也在找寻更好的使孩子品学兼优的方法。归根结底,答案还在父母这里: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就在用什么方法培养他。自私狭隘的父母教育不出大气高贵的孩子!低调有涵养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自然不差,只要跟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联。
在最后,想对所有的父母说,做父母是一门学问,做合格父母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之路博大精深,修行到何种程度全靠个人悟性,但这其中有一条黄金准则:做好人,善良正直是必不可少的!如此,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自然是最亲密的。
赏能教育法官方微信,旨在传播善良坚强正能量,传播赏能教育理念,使每个孩子都优秀,使优秀者更优秀。希望爸爸妈妈放下焦虑,提升自我,静候孩子的茁壮成长。请关注王老师个人微信(snjywlh)、赏能教育法官方微信(snjy66)、赏能家长学校微信(snjynet)和赏能优秀作文选微信(snjy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