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能视点:
本文结尾时,一位固定时间从学校请假来赏能读书的优秀赏能小作家看到文章之初孩子在课堂上和家里常遇到的10句话,问道:怎么会有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孩子这么说话呢?我问他是不是从未听到过这类话,他说:爸爸妈妈和老师从未对我这样说过话。我相信,这,就是这个孩子综合优秀的原因之一。
课堂上:
“为什么没写作业?到前面站着,给全班同学做个榜样。”
“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智商还有吗?明天请家长来学校。”
“女孩子穿这么妖里妖气的,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都被你败坏了!”
“就没见过你们这么差的学生——全班都差。”
“平时考那么差,这次怎么考这么高的?老实告诉我,抄谁的?”
家里:
“哭,再敢哭一声,就给我滚出去!”
“闭嘴,听我说话!哪来那么多废话!”
“要你有什么用?就考这么点分数还有脸活在世上?”
“我每天累死累活地挣钱,就供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
“你怎么还不会?你为什么不会?为什么不学?刚才讲的时候你听了吗?你眼睛耳朵是出气的?”
这些带有羞辱感的“礼物”不少人小时候都收到过。收到这些“礼物”的时候,不少孩子有一种想找地缝钻进去的感觉,也有孩子给我们说他当时都不想活了。这种羞辱感、这种感受到自己没用的耻辱感的烙印在很多人脑海深处长期驻留,甚至终生。但在为人父母后,不少人又原封不动甚至变本加厉地把这个“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孩子,继续让孩子感受羞辱,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存在是父母的耻辱,感受到只要他活着就一直亏欠着父母,他是靠父母的施舍才活下来的。
除个别智力因素,孩子成绩不好基本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致。而包括学习习惯在内的各种习惯,不论优劣,都是孩子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从小养成的。一代一代,几乎所有新父母都为孩子的聪明惊叹不已:孩子会叫妈妈了(也许只是孩子无意识中发出了“妈妈”的音。这也是世界上大部分语言中“妈妈”发音类似的原因);突然发现孩子惟妙惟肖地在模仿大人的言行(比如把手机放到耳朵旁“打电话”);说话中居然蹦出了一个成语;无师自通地跟着电视唱歌跳舞;把好吃的食物要留给爸爸妈妈;会主动给爸爸妈妈捏腿敲背等。这些惊喜让每个爸爸妈妈都陶醉过,会觉得自己这一趟为人父母真的很值,自己真的很幸福。在这个陶醉阶段,一定没人想过,几年后自己会狠狠地羞辱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会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许是一种多余。
一、屈辱感传递让孩子甘居末位
除类似本文开头列举的传递羞辱感的语句外,还有很多成人传递的负能量都足以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卑贱的人,一个猥琐的人,一个灵魂高贵不起来的人。
(1)精神贫困
因家庭状况及各人理念不同,家长传递给孩子对待钱财物质的态度大相径庭。过去常说寒门出贵子,但现在却有点难了。其实过去所谓的贵子寒门,仅是物质上匮乏,其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宋三郎急公好义人称及时雨,李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显出一种豪气,街边见到年老体弱的流浪者弯腰放上几个硬币,传递的是怜老惜贫的善良。大家也见过对金钱近似于病态的小气的人——小气与节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节约是不乱花不该花的钱财,不乱用可不用的物资,但该花该用的却一点也不寒酸,小气则是以自己“不花钱不使用物资”为最终目的,所以到处抠抠索索。小气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们处处低人一等的卑微心态,同时不断告诉孩子不能花钱,最终的结果就是该花不该花的都不花,该用不该用的都不用,一代代人都匍匐在最底层蜗行摸索。物质的贫困并不可怕,思想深处的贫困情结,却能让人终生难翻身。
(2)习惯屈辱
孩子需要买文具和玩具或要请他的朋友们吃冰激凌,会向家长要钱,家长不闻不问任由孩子决定花钱固然不合适,但若以不信任的态度、口吻、心态一遍遍盘问,到最后按孩子的预算额少的份额以不屑的表情把钱扔给孩子,小孩子捡起来乐颠颠地完成他的工作去了,大孩子则忍受着不得不忍受的感觉去捡起那个融入了他的屈辱的钱。不管是已经习惯了这种父母时时的不信任,还是内心常愤懑但不得不低头屈服,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养成了终生仰人鼻息的心理而战战兢兢地生活。其实,对于孩子的所求,该给的就大方付出,如果需要,提醒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也必须,不该给的就拒绝,这都很正常,但不能在孩子有所求的时候让他感觉到自己必须低三下四地摇尾乞怜。满足或拒绝孩子,都希望能在平等与尊重的氛围里交流,不能让孩子习惯了接受屈辱,这对其一生的发展危害极大。
(3)父母不思进取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薪酬高低,都应报以乐观、负责、守时、善良和感恩的积极状态。有的人习惯于抱怨,抱怨社会不公,抱怨领导不明,抱怨同事不好,抱怨天气反常,抱怨菜贵房贵邻居差,抱怨生不逢时不被赏识,可空闲下来,却并不为改变自己所抱怨的内容而努力。自己一直电视和玩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要让孩子好好学习多读书,但自己从来不读书,或许家里除了孩子的课本,原本也没有其它书。长此以往,孩子一定会叛逆,孩子从内心看不起不思进取的爸爸妈妈。慢慢地,孩子需要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或者是游戏,或者是一个好朋友,或者是其它你不愿让让他生活的方式。如果你给孩子留下了一个碌碌终生的印象,孩子要么叛逆,要么会和你一样认命于在唯唯诺诺中抱怨一生。
二、势利观传递让孩子心理扭曲
人的一生一直要和他人打交道,需要彼此协作。这种协作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能和不同人和平共处是一种很重要的“机能”。即使不从幸福观角度考虑,单从某些人的实用主义出发,时时让别人感受你的傲慢和势利,一定难让自己的道路平稳,有的人也许没有助你成事的能力,使你败事的功夫却绰绰有余。成功的方式方法基本一致,但失败原因却有千百万条,所以,势利者难成事的根源并不在于他们认为的时运不好。拒绝同伴的帮助、自觉比同伴高一等、协作关系比较差、不易得到同伴帮助、吸收知识的渠道少,又想处处高于同伴,希望处处露脸,结果必然常闹出笑话。处在孩子阶段,这种闹笑话的结果让其心理挫败并形成自卑结果,是必然的,是不难想象的。
(1)一定要做最好的。
有些我们认为优秀的,从孩子的角度看未必优秀,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但孩子可能觉得很重要。生活中常见一个现象,两个带孩子的妈妈聊天很开心,其中之一希望自己孩子A把玩具让另一个孩子B玩一会,但A坚持不给,如果妈妈批评或直接强势从A手里夺过去让B玩,A可能会竭斯底里嚎啕大哭,妈妈也许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小气,但孩子却未必这样认为。有位教育家(陶行知?)说:孩子丢失一个玩具,有时候和成人失去父亲的悲伤程度相当。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不是大人觉得应该怎样,而是要引导孩子从他的角度应该怎样。若孩子已经养成了比较听话的习惯,小时候可能会按照父母亲的方式去做自己的事情,理解不理解的都会去执行,长大后就少主见少思考。如果父母把处处要争第一的概念传递给了孩子,那么从赏能写作教育的角度来看,出现以下对话就容易知道原因所在了:
你为什么不写呢?
这个故事别人写过,我不写;
这个故事他们知道,我不写;
这个情节他们能看懂,我不写;
这个构思别人也可能想出来,我不写。
那你会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吗?
不知道,我还在想。
你想写什么呢?
我要写他们(同伴)都不懂的东西。
我们要不要先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来?
我会写,我反正不写他们写过的故事,我就是要写他们都不懂的东西。
这是赏能老师在写作引导中遇到的真实对话案例,不是唯一,好几个孩子都是这种状态,数次课下来,仍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但就是不动笔,就是坚持要写“别人都不懂”的故事,因为爸爸妈妈一直在告诉孩子要成为最优秀的人。把这些孩子从“云端”拉回到“人间”,赏能老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的精力,这些孩子的写作能力及群体协作能力都比较差,只有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孩子并无什么不同,自己的父母并不比小伙伴的父母优越多少,都一样是爱孩子的父母,大家是平等的,只有先做到这点,然后才能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写作引导。因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导致了这些孩子在很多方面基础能力的缺乏。这些孩子有可能读了大量的书,但写作能力还是非常弱,原因就在于她心理性地拒绝来自同伴的帮助,他要保持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
(2)尊“贵”鄙“贱”,不尊重不如自己的人
只允许和家境好的孩子玩,只允许和成绩好的孩子玩,老师如果安排了成绩不好的学生与自己孩子做同桌,有的家长还会去找老师,希望换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算少,比较极端的比例并不高,但也并不鲜见。如果父母在家里时常讥笑某些业绩、颜值、穿着、谈吐等不如自己的同事和孩子的同伴,并不断告诉孩子要和成绩好的孩子玩,禁止孩子与成绩不如自己的孩子往来,那么原本善良的孩子就容易在心底形成一个阶层高低的概念,他可能仰慕并自卑于“高阶层”,鄙视并从心底看不起“低阶层”。他未必有真的好朋友,因为他对别人的友好是经过了阶层甄别的,有朝一日曾经的“高阶”朋友坠落了,他可能会去选择新的高阶朋友。《士兵突击》中新兵成才的口袋里装着不同档次的香烟,见不同的人发不同的烟,自以为很聪明,但他离开七连时,除了从小被他欺负的许三多,再无一人相送。成才说:“我还以为,我就算没处下全连的人,也处下了半连的人,可是到现在,送我的,还只是你一个。”一个“处”字,说明成才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付出了什么。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落到和成才一样的境地,那么请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以众生平等的概念。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看不起环卫工人等体力劳动者,思想上形成了对建筑工、安装工、种地者、卖菜者、拾荒者、乞讨者等劳动者阶层的蔑视与居高临下。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说如果现在不努力,将来你就会沦落到和工人农民一样辛苦的地步。这种不正常的层级优越感传递,在孩子内心深处同样树立了较强的阶层概念,幼时也许以衣着、谈吐、用具(玩具)给同伴分高下,未来可能会以毕业学校、职务高低甚至父母的职业等给人分高下,在他高傲于“低层”的同时,也养成了惶恐于“层高”的惴惴不安,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定居于“顶层”?其实,这个“顶层”原本不存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万物生克中,总有人在某方面居于他人的上层。而且,缺乏平等待人的做法原本就会让同伴瞧不起。从这个角度,与上一种状况殊途同归。
(4)赤裸裸的利益价值观传递
有位妈妈在孩子们和老师面前夸张地训斥(鼓励?)自己的孩子:“你不争第一,你将来就是一个像某某一样的失败者!你是男人,你将来怎么养家,怎么养你的女人。”可能是家长从事着某些特别行业的缘故,对小小孩子强化自己亲人中某人是失败者某人是成功者,告诉孩子将来“养家养女人”,这也许是某些职业的语言习惯,但孩子的学习一开始就有了压力与功利的目的,那么各种学习一定苦不堪言。曾有家长央告“优秀孩子”:“你和我家孩子去玩一会吧。”但“优秀孩子”就是不和他家孩子玩。孩子们都不怎么喜欢他家孩子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习惯于指责甚至羞辱别的孩子。家长一直要求自己孩子要和最优秀的孩子一起玩,不要和不如自己的孩子玩,每个孩子总是有优点有缺点,哪有那么多只有优秀面的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挑别人刺的习惯,这个习惯让自己孤立而没有朋友。不能传递善良、包容、赞美的良好品格,让孩子过小接触了赤裸裸的功利思想,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往往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扫一扫”添加王立宏院长个人微信(
并备注孩子姓名和就读学校)】
三、不尊重亲人
据说,所罗门群岛上,原住民需开辟森林来做耕地的时候,他们不需要用工具去砍树,他们一群人会围在树的旁边不断咒骂。这样持续几天之后,树就枯萎了。不用去纠结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都遇到过别人的不尊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还要继续把不尊重带给别人吗?不尊重外人可能会回收严重的后果,更多人把不尊重时时送给身边人、亲人、关心自己的人,他们觉得这样做没什么,因为他们是亲人,其实,你的不尊重带给亲人的伤害同样的大。外人收到你的不尊重后可以对你敬而远之,但亲人,即使你时时伤害,他们的内心已经伤痕累累,他们还是在时时关心你,他们把你源源不断送来的“毒素”压在心底,这些“毒素”一点点地侵蚀着亲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建康——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你对父母有没有忽视与不尊重?你有没有让父母时时处在对你的担心和牵挂中?
你对伴侣有没有忽视与不尊重?你知道他(她)在思考什么担心什么生气什么需要什么?你有没有让另一半时时感受到孤独和被忽略?
你对孩子是否时常呼来喝去、恶语相向却不以为然?你有没有让孩子时时处于恐惧和焦灼不安中?你有没有让孩子经常无所适从?
以你为中心的家庭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如果你意识不到你是如何地不尊重身边人,意识不到你给家庭造成的危机,意识不到你的原生家庭曾经对你的影响,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将被你的孩子带到未来他的新家庭中去。比如,强势妈妈家庭的男孩大都胆小懦弱,他的未来往往畏畏缩缩。而强势妈妈家里的女孩在未来她自己的家庭中也常常是强势者,要么把她的家庭的男主人也改变成和爸爸一样的不说话的默默生活者,要么会一次次让家庭分崩离析。但她和曾经强势的妈妈一样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反正觉得自己没问题的,她们只是在悲伤中感叹遇人不淑。
四、父母缺乏自强意识
有人认为别人的成功都因客观原因促成,喜欢谈论某人的成功是走了谁的路子,好像与努力无关;自己的失败也是客观因素造就,有一大堆确实是非常真实的理由,总之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比如你在佩服褚橙奇迹的时候,他会说如果我有褚时健那么多的人脉我也能做成。你赞叹马大侠创造了阿里巴巴奇迹时,他会说如果我有十八个对我死心塌地的好友和孙正义给的那么多钱我也能成功。你佩服季羡林老先生的学问时,他会说如果我将来能活他那么大岁数我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季羡林自己也说自己是沾了年龄大的光。他永远不想这些人幼时和他自己是一样的,就算这些人的成功确实是因为前期的积累所致,那么你为什么没有赖褚时健的人脉、马云的朋友与孙正义的钱、季羡林的健康长寿?然后他会再次找出为什么这些人有前期的资源而自己缺乏这些基础的原因。总而言之一句话: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碌碌无为都只是运气问题。
有个普遍现象,有的人坚决不允许孩子玩手机,自己却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放;有人对孩子满口说脏话而火冒三丈,但他在骂孩子时的言语更粗劣不堪;有人欣赏别人家孩子的领袖能力,却时时教自己孩子如何在集体劳动中偷奸耍滑占小便宜;有人羡慕别家孩子写作与学习等努力进取屡屡获奖,私下却不断跟老师为孩子要奖励要表彰名额,以此“告诉”孩子不管你是否努力不管你有多差,爸爸妈妈能为你要来奖状。甚至在赏能为鼓励孩子们努力写作而设置的小作家级别问题上,有的家长也不断为自己孩子“抱不平”:为什么你让某某升级却不给我们孩子升级?不就是升个级吗你何苦为难我们孩子?我们孩子升级还缺什么条件你告诉我我替她做。常言身教重言教,但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都带给孩子一个错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可以“灵活理解”,是可以说一套做一套的。这种原生理念的传递把一个好好的原本会努力拼搏以获进步的孩子变成了一切都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人,如此缺乏进取精神的孩子,未来能做什么?
我们遇到过善于粗暴而随便地否决孩子的家长。比如在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电脑和手机使用问题上、自己做主的时间安排等方面,家长的粗暴拒绝时有发生。有家长从未玩过任何游戏,与电脑和网络绝对陌路,但他坚决而全面地反对孩子玩游戏、用电脑和上网,他认为这都是纯粹浪费时间。在和他家那位时时处于惊恐心态中的孩子深入了解后知道,孩子偶尔会偷偷玩游戏,但孩子对电脑和网络的运用能力近乎零。爸爸绝对地认为所有的游戏都是虚拟世界,只有现实世界的迷路者才会在虚拟世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他认为上网和玩游戏是同义词,严格禁止孩子使用网络,“敢不听话,就揍他!”爸爸颇为自己严格管教的理念自信与自豪。赏能老师很担心孩子上到高年级后如何融入自己的群体和同伴们的生活,更担心孩子的未来。时至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它早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地方提“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就是从这个层面做的思考。如果这个孩子在独立生活之前一直绝缘于互联网,那么他将要多走多少弯路?
赏能老师每周都会集中学习与培训,我们曾与家长共同欣赏过一部名为《勇气》的美国影片,我希望每个孩子的父母亲都能一起看看这部关于爸爸的电影。本文以《勇气》主角的父亲节演讲结尾:
在我家里,决定已经做好了:
你不需要问谁会引导我的家庭,因为,我会!
你不需要问谁会教导我儿子,因为,我会!
谁会承担责任供给并保护我的家庭?我会!
谁会打破家族历史上所沿袭的恶习的锁链?我会!
谁会为我的孩子祷告、祝福并帮助教导他们要走的路?我会!
我接受这样的责任,而同时,又是我的荣幸来领受这样的特权。
我希望我的家可以得到神的宠爱与祝福,任何一个好的家长都会如此希望。
因此,你们在哪里?勇敢的人?
你们在哪里?那些敬畏神的父亲?
现在正是时候,站起来,领受神给你的呼召,
并且大声说:“我会!我会!!我会!!!”
赏能教育法相关专题(点击打开):
赏能教育法官方微信。赏能教育法通过以下赏能系列微信传播:官方微信(snjy66),王老师微信(snjywlh)、家长学校微信(snjynet)和赏能优秀作文选微信(snjyxz)。【声明】我们以赏能教育法研究为核心,小作家课程全部由专职赏能教师在赏能学校授课(赏能教师在本微信底部菜单有介绍),目前我们只设置了南京大行宫和南京江宁两个直属校区(南京奥体校区筹建中),任何以与南京赏能协作/挂靠/联合/分校等名义招生的单位均为假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