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事了解到了赏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娃加入了赏能这个充满了书香气息和成长氛围的大家庭,短短才4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受益匪浅。
蒙台梭利说过,所有人都关注儿童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
在现在的企业工作了近10年,期间轮过不少岗位,有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研发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招聘、总经办、项目实施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每个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都不一样,在担任这些部门的管理工作时,在对下属和团队的管理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家的逻辑性、理解力、思考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合作性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些差异都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如果未来我的孩子以后走上这些工作岗位,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因为做招聘工作的缘故,看了一些相关书籍,我似乎找到了些原由,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前几天王院在群里分享了一个找工作节目的视频,那个孩子和那个HR都“似曾相识”,所以说也是王院的分享触发了我想写这篇文章,也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前几年在做招聘工作的时候,每年我都会在毕业季的时候去全国各地的高校进行校园招聘,说实话非常辛苦,每天至少两个学校,一个星期可能要辗转三四个城市,到每个学校要提前做宣传工作、现场宣讲、收简历、筛选简历、现场面试,短短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可以决定这些孩子是否可以录用,每个孩子初试和复试的时间顶多1个小时,现在想想还挺残酷的。作为面试官如何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决定是否录用主要看什么呢?学历学校是必看的,中国的高考制度相对还是公平的,通过学历和学校可以大致判断学习能力,但不绝对,也不乏有很多一般高校的学生也很优秀,主要看岗位匹配度;然后再看动机和家庭情况,基本可以判断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度;其次是问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挫败感的事情,可以判断抗压能力和擅长之处;最后是沟通简历中的经历来验证前面三个方面的判断。但是,往往这样录用进来的孩子1年的留存率大概也只有60%。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也没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的孩子代表。后续再分享做校招生结对导师时的一些经历和思考。
那是去年在南京某大学秋招,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孩子都是线上招聘,没有面对面沟通,所以都没有很快接受企业的Offer。因此当天参加现场宣讲的同学非常多,我们收简历筛选简历到面试已经很晚了,最后面试的是几个学化学的女同学,最近几年受大环境影响,化学专业的毕业生确实不太好找工作。在女孩子G的面试过程中,当问她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时,我看到她眼睛里的迷茫,她说:“面试官,说实话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不想天天待在实验室,唉!作为女孩子我也不想做销售,在外面跑太辛苦。找个轻松点的,跟我专业相关的吧,总不能7年白学了吧?企业现在是不是也不愿意招聘女孩子?”我说:“大部分企业可能都有这种想法,很常见,但不绝对。那你觉得同样专业,你和男孩子比,你的优势是什么?你最想做什么?或者你的父母对你找工作有什么要求或者建议吗?”这个女孩说了很多依然说不出自己的优势和自己想要做什么,但是很清楚地说:“我父母希望我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考个教师资格证,可是我自己又不甘心,在实验室待了3年,天天就是做实验,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才终于搞定论文,可是没想到找工作也是屡屡受挫……”然后,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第一次面试遇到候选人被我面哭了的情况,为人父母,甚是怜惜,但是作为企业来招人,这样的孩子我们肯定是不录用的。
现在回想,这个孩子的父母真的了解孩子吗?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有充分考虑过吗?孩子喜欢吗?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吗?在孩子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的时候有没有及时止损?也许大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能不能考个好大学,当然很重要,但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进了大学校园,自己就可以不管了,有些父母会说自己也不懂,管不了。其实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像女孩G这样进了大学就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的孩子,作为父母也是要持续学习的,因为父母也是一种职业,也是有任职要求的,不符合任职要求,自然要被“淘汰”。作为父母,既要眼光长远的,也要立足当下,时刻关心孩子的现在,孩子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