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意义
2022-04-30 13:17:10 来源:自己创作 作者:蔡妈 【 】 浏览:1413次 评论:1

去年女儿读的书,我几乎都跟着同步阅读,当时读完书之后,两个人会进行简单的讨论。今年到现在,女儿读的书,我大部分都没有同步阅读。第一个原因是,女儿读书的速度快了很多,再加上疫情她不去学校,而我还在上班,她读书的时间比以前多了,我更加赶不上她的读书速度。第二个原因是,我也想读一些自己想读的适合我的书籍,对于女儿读书内容的关注变少了。这样就出现了女儿问我的很多问题,我都回答:“是吗?我不知道。”这几天拿起女儿今年读过的一些书,看完之后,再和女儿聊天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目前这个阶段,我读书的重心还是要与女儿有所同步,要走在孩子的前面一点,因为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本身,读书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生活关联、思维逻辑、词汇表达、认知的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父母了解后,旁敲侧击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和习惯中,这样读书才有更多的意义,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生活的联结,书也会读活起来。

读书的第一步就是选书。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孩子的书籍大多数都是父母选择的,这个选择很重要。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共读,不讨论,就不会清楚自家孩子的认知在哪个层次,选择的书籍就可能不适合自己家的孩子。现在仅仅图书排行榜和获奖图书都有很多,况且“儿童喜爱读物”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即使是获奖书籍,也不一定保证是真正有价值的。每个人对“好书”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无论书的体裁是什么,只要符合孩童的语言和情感接受能力,能够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这样就应该算是“好书”。如果孩子看了超过本身能够理解的感情表达,只是糊糊涂涂的阅读,这样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家女儿就是对人事感情理解比较晚的孩子,在有些孩子在看“大部头”书籍的时候,她看的还是儿童桥梁书,并且是反复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那些简单的桥梁书拿出来看看,说是她的快乐源泉。在去年之前她看完一本书,会跟我谈谈她的感受,我会根据她的理解深度来给她选择下面她将要阅读的书籍。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只有孩子的父母才能这么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这个前提就是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比如我女儿,她人事感情理解比较晚,但是论述事实、道理科学、知识类书籍能够很快的接受并理解运用,所以知识类书籍她能够看高中甚至大学教材类,而历史文学类她还是看一二年级看过的桥梁书,在给她选择书籍时,我就会选择她能够很好吸收的同等级的书籍,再慢慢提高。

选择书籍,父母要首先阅读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书籍的不严谨性,特别在选择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国外读物时,更是要自己提前阅读,有些由于情节过于简略,故事都没有连贯性,这样孩子读起来肯定似懂非懂,对以后再阅读同一名著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上次我打算买一些关于演绎法的书籍给女儿看,有一本《基本演绎法》的书,我看完之后直接放在书架最深处,丝毫找不出一点可读的价值。给孩子选择书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最好是各种体裁的书籍都要包含,不仅要有文学、科幻、童话类,读这些书籍,孩子想象力固然可以得到开发,但是事实道理的认知方面就略逊一筹,要适当加入科学、知识类书籍。

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辅助孩子更好的吸收书籍带来的好处。读书不仅仅是书里的内容,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故事类、历史类、推理类书籍等往往有很多线索,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推测事件的发展和前因后果,在阅读前可以互相说一说,各自假想的故事发展,故事结局,这样可以让孩子大脑思维活跃,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向孩子提问“为什么”、“如果那样……”等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接触到新的原理或者物体。女儿一个月前已经读完了《竺可桢传》,上周我拿起来看,边看边和女儿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近期因为我少和她共读书,失去了很多可讨论的事物。

我首先告诉女儿,我为什么给她选择张清平写的这个版本的《竺可桢传》,因为我上次读张清平写的《林巧稚传》和《林徽因画传》,感受到她的文笔细腻,共情能力很强,三观正,对事物的理解有正能量。人物传记通常有三大类,第一是自己为自己写传记;第二自己口述,他人执笔;第三别人通过资料写。我向女儿说明,我本身比较喜欢看第一类,因为这种能比较直接的体验到作者的人生和实事求是的情感,包括人性的弱点,其次是第二类传记,最后是第三类传记。如果看第三类,这些已经被加工了的传记,那么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就决定了这本传记的基调。女儿还小,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我宁愿选择正能量多的传记。她听了我的原因,也表明如果让她自己选择她会选择哪类传记,并且对她看过的传记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其次是书籍的内容,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浏览了一遍书,大量的泛读过后,到头来很可能只是留下“好书”、“很感动”等印象。竺可桢也是通过“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当我问到“庚子赔款”的时候,女儿显然没有任何印象了,对于她一个不了解历史时代的孩子来说,她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四个字。我和她一起把“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以及之后美国用这些赔款为我国教育进行的投入都进行了了解并让她思考:“如何评价美国的做法?”孩子读人物传记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了解某个伟人在某个时间做了某个事情,而是通过阅读伟人的生涯和成就,了解到这位伟人所生活年代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这位伟人所从事专业或是事业对自己的启发。女儿读《林巧稚传》后,我们一起对比了中西医的特点和专业不同,后续她看了几本关于中医方面的书籍,也了解了如果学中西医各自需要学哪些专业知识。我读完《竺可桢传》之后,我们一起讨论了气象学和物候学,这些知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空白,所以我购买了一些辅助书籍,比如《图说七十二物候》、《趣味气象学》等等,趁着这个热度,女儿也正好了解一下这个专业。每一位人物传记,都让女儿多了解一门专业,她了解的越多,也会让她对自己以后想从事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会认识到每一个专业都有独特的可贵之处,没有专业的好坏,重要的是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如何对待。竺可桢每次去野外会带“三件套”,这对我们也是启发,我立马给女儿买了多功能户外指南针等,每到一个地方,她也有模有样地读“高度”“温度”“气压”,然后再了解周边的自然环境。这次“五一期间,她出行之前就自己看纸质地图了解方位,出门后指南针定位方向,了解南京市内个地方的高度等,这些都是像玩的一样,她做得很开心。最后我答应了她,等她看完了买过来的气象方面的书籍,我们就去鸡鸣寺旁边的中国北极格气象博物馆去参观。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我将失去和女儿以上的所有对话,以至于是女儿告诉我:“妈妈,竺可桢以前是浙江大学的校长。”

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和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这也会打破由日常生活琐碎构成的谈话内容,交谈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并且书籍中的词语和知识都可以成为沟通的工具。如果孩子问到了书籍里的内容,父母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自己去查吧。”这样孩子会无法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表达,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的好机会。

5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 2022年05月05日11时16分30秒    责任编辑1:蔡攸同 责任编辑2:教学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一束花的故事(葛浩天妈妈).. 下一篇 周三(4.20)学习小记有感..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