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关于亲子关系的话题,因为,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关乎到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努力向上的成长。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文化以及陪伴他成长的父母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家孩子性格急躁,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在亲密、说教、争执、和解中不停地重复,为此,我一直比较内疚,内疚自己一遇期待没得到满足时,就开始说教、唠叨,孩子不想听了我还在唠叨,然后发展成争执,再然后和解。为此,每次和解过后,我都会反思,反思为什么忍不住地说教唠叨,想想自己说的话也还是正常的以鼓励、分析情况为主,为啥孩子会抓狂。后来,在一次次的磨合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停顿。
有一次,我陪他跳绳,因孩子想跳花式但又跳不好,就开始急躁起来,按照书上的方法,我鼓励他,无用,他还是急,急得自己发火、甩绳子,还不停地向我抱怨,正当我要怼他的时候,一个电话进来,我背过身去接电话,大约5、6分钟后,孩子自己也正常跳了起来,我忽然发现,有时孩子急的时候,你平静地“停顿”一会儿,往往孩子自我会消化。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原来,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给孩子一些空间,我们的“停顿”恰恰是给了他理解,理解他的愤怒,理解他的情绪,理解他当时的无奈,原来陪伴有时候真的是很简单,难怪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养育孩子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后来,我又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关于“停顿”的另一种说法,叫“等上五秒钟”,书中一再强调,当父母想对孩子讲道理时“等上五秒钟”,急着去和孩子讲道理只能说明我们太急躁了,因为说道理根本不需要耗费多少力气,我们成年人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说上多久都有的说,相反,耐心的等待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才是非常消耗父母的能量,货真价实的等待是很难的,人总是很容易不知不觉就会烦躁起来,老想着我等到什么时候,他才会听,才会动,才会回我的话……
记得《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有这么一段,导演让演员走上几步,但却在边上不停地说:“掌握重心、眼睛朝前看,肩膀放松……”结果那个演员身体越来越僵硬,根本不会走路了。可当导演什么都不说时,他反而走的很好了。“等上五秒钟”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停顿的态度,其重要的不是“等上五秒钟”,而是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对于育儿方面,我们总认为只要对着孩子说些正确的道理,或者告诉他该怎么怎么做,孩子就能改变,结果,你今天和他说的,明天就忘记了。做智慧父母,学会“停顿”,感受“停顿”,那将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