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个新课题:重新学习好好说话。我们都有一张嘴,但不是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好好说话。有时候我们说出去的话是应付了事,有时候我们说出去的话是刺向心窝的刀子。看似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晰发音,但说出去的话却不一定有助于彼此情感的交流。感谢孩子,他用自己的成长告诉我:何谓好好说话,父母要重新学习并不断练习好好说话。
爸爸,请和我说话
这个十一,我们夫妻俩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一件小事,让我对小朋友刮目相看。
走在路上,团子让爸爸看一处风景,爸爸“嗯”了一声回应。团子有些不高兴地说:“爸爸,你能不能跟我说说话?”爸爸说“我回答你了呀。”团子说:“这不算,你就是嗯或者啊,这根本就不是聊天。”爸爸来了兴趣,马上问:“这不就是在跟你说话吗?”“才不是,你知道什么叫说话吗?不是嗯或者啊,而是我说完一句话后,你要对我说的内容展开说,要说好几个字以上的,才算是说话。”
看,孩子虽小,却能分辨出敷衍和认真。孩子虽小,却知道什么是一场有内容的好好说话。
用爱觉知,在小事中学习好好说话
我喜欢带孩子去户外,但是户外有个点让我比较头疼:处处可见的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它们,小孩就拔不动腿了。
团子经常会说我想要这个,我要买那个。如果他要的在我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会痛快答应,但是如果我觉得性价比不高,内心会很恼怒,忍不住反唇相讥骂他一顿,还会忍不住想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我小时候就不会说要这个要那个,这个孩子真是什么都不如我。可转念一想,我会问自己:为什么孩子面对诱惑表达出了他被诱惑到了的意思时,我会那么反感?拨开时光的层层迷雾,我渐渐靠近了答案——因为我小时候不被允许表达啊。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小孩子不被允许说出要买这个那个,说了就是一顿大骂,所以小时候的我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知道说了也没用反而还被骂,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我只好给自己穿上“懂事”的外衣。
在团子表达需求让我恼怒的时候,我是在演习我曾经的经历,我希望用同样的方式再次打压我的孩子,打压我内心曾经那个饱受委屈的小女孩。我觉得孩子不如我懂事,其实是在嫉妒他,嫉妒他可以如此说出他的想法,嫉妒他有一个没有那么破口大骂他的妈妈。嫉妒,让我没办法好好跟孩子说话,让我没办法如实相告,让我只能用苛刻的方式面对这个小孩。所以,我真正应该做的是,蹲下来,看着他,认真跟他说:“这些确实很有意思,妈妈也被吸引了呢。但是,它们太贵了,妈妈觉得不值得。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如果实在想要,我们就选择一种吧,不能全买,妈妈承受不住。”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被尊重,被理解,而曾经的我自己也被善待了。
改变很难,特别是改变几十年来的言行习惯真的很难,但起码我觉知了。行动上一点点来,在愤怒之前,先努力让爱填满自己,告诉自己:你非常爱眼前这个小小的人,你非常爱曾经小小的自己。
内省不内疚,点滴来实践
睡觉前,团子在主卧读古诗,我在隔壁房间套被套。本来我把被子的四个角都塞在了被套里,但是当我要整体抖开的时候,却怎么样都没办法把被子抖平整,甚至被子还在被套里扭曲在一起。这时候我已经忙活的额头上出现汗珠了,但我搞不懂明明自己程序没问题,怎么被子就扭麻花了呢?没办法,我只好重新拉开拉链,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把被角交叠了。这个时候我心头突生一股无名火,已经晚上十点了,我们都没睡觉,我还被一床被子给绊住了。恰在此时,团子问我一个字怎么读,我说“不是有拼音吗?”他说“作者这里没有拼音,你过来看看。”“我不去,而且即使你现在给我描述字形我也没办法想出来。”他又问:“为什么?”“因为我现在想发火,因为我弄了好长时间还没弄好,这就导致我忍不住要联想是谁造成了我今天洗被套、套被套这样的结果,所以我可能会忍不住对人发火。”
隔壁房间不再做声,之后我就听到团子读古诗的声音,他先跳过了作者。我把被子彻底搞定后,也心平气和了,看到他读的诗,告诉了他作者的名字,然后我俩一起读了一遍后,团子还打了卡。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在想,好好说话,除了语调平和外,还有这样的含义吧: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把可能的后果呈现出来。团子在听到我的一番话后,他的表现告诉我,这确实是亲子沟通中一种好好说话的方式,而这样对我们双方都很友好。
图片源自作者朋友圈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