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我们都见过,就是施工现场用在外墙或内部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说白了就是搭架子,给工人干活提供助力。孩子在建设他的成长大厦过程中,必然也有力所不逮的地方,作为人家的父母,我们有必要做他的“脚手架”,帮他搭建框架,领他走入轨道,然后慢慢退出。
亲子关系中的“脚手架”这个概念,是我在陈忻老师的《整体养育》这本书中看到的。我深深喜爱这个比喻。“脚手架”的概念既肯定了孩子是自己的主体,拥有自主权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引导我们父母去思考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地位:我们不是孩子的主宰,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搭一把手。
用一件小事说说我的观察、我这架“脚手架”出现的地方并记录孩子的进步。
9月份是团子赏能课的正式开始,但9月份周三晚上的飞花令和周四晚上的好书分享从来没有参加过,因为兴趣班多,这两个时间段正是他上课的时间。一开始的时候,我想不参加也没关系,平时在家里有空的时候我可以跟他一起玩。当我跟他说起来的时候,大概出于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规则的从未了解过,他给我的回应是一声拖着长音的“啊~”,之后不了了之。我一直想着,诗也背了不少,总要应用起来,因此10月份,经过协商,我俩决定把所有的兴趣班都缩减为一周一次课,尝试参加群里的飞花令。
团子还有些担心,我跟他说“没事儿,妈妈也参加,你能想到几个就说几个。”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的时候,我俩是跪坐在沙发旁边的爬行垫上,手机放在沙发上,团子显得很激动,在开始前就故意用带着笑意的模样一直问我“妈妈,怎么办,怎么办?要开始了……”真正开始后,一个令出来,团子还没反应过来,我想到后先提示他,他一接到提示就能把整句诗利索背出来,但是显然,因为刚接触,没有妈妈的帮助,他一时很难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诗词网络。我也很吃力,平时背过很多诗,关键时刻掉链子,也很难做到有效提取。不过毕竟是成年人的脑子,我比他反应快一点,所以后续还是给了几个提示。
第一次参加飞花令,有激动,有成就,也有很多不足。激动的是,团子看到了吴老师给他点赞和鼓励,不足的是,我板着脸训他“你背过那么多诗,怎么关键时刻一个也想不出来呢?”幸亏孩子的抗打击能力比较强大,我的这句话并没有造成他的退缩。
转眼到了第二次,这一次可以明显感到团子更主动了,我虽然也想到一些,但有时候只记得一句诗,前后都忘记了,所以我得问团子,这个时候显示出小朋友记忆力的强大。而且这次主持人还点背了《桃花源记》,他一口气背了出来,自信心爆棚。
第三次飞花令就觉得团子虽不能说驾轻就熟吧,但也游刃有余了很多。每一个令出现后,他基本上能优先抢答,语速飞快,声音洪亮清晰,而且我观察他的外表可以看出他正在快速读取他大脑里的古诗档案。在这一次,我俩可以说是密切配合,想出了很多诗句,甚至在我冥思苦想的时候,他会跳出来问我“对了,妈妈,这句也是吧!”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小插曲,我俩就《宿建德江》诗句的顺序产生了矛盾,大声争论。不过事后证明是我的记忆力出现了偏差。此次飞花令里的点背,也让我对团子刮目相看。本次点背篇目是《少年中国说》,看到这个题目,我说“完蛋了,你不会背。”他说“妈妈,我会。”我很惊讶。他背完了其中几句后说,“我就会这些了。”我刮目相看的点在于:孩子不会给自己设限,他不会说我没有背完全篇我就不行,而是把自己会的展示出来。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我要做的,就是肯定和保护他这种勇往直前的气质。
在这三次飞花令过程中,作为他的妈妈,我看到了孩子明显的进步,从一开始的依靠妈妈,到后来把妈妈当拐杖,再到第三次跟妈妈的合作,他表现出了快速的成长和适应能力。事后盘点,我觉得他能迅速投入这件事,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定的古诗储备,孩子有自信,他觉得自己能胜任;另一方面,多少也是因为我提供了“脚手架”式的帮助。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很厉害的,哪怕他一开始有恐惧心理,可是当他发现自己周边有帮助他攀登的安全护具的时候,他还是敢于一往直前的。我们做父母的,允许孩子做事前有怯懦的心理,尊重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担忧和需求,并在他需要的时候把自己作为“脚手架”挪过去,孩子就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