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身体验,才能感同身受
想要把孩子养亲,最好的方法就是共同行动。如果家长没有体验,会有三方面的结果。第一,对于孩子的疑问没有办法解决,或是给出了一个不恰当的指导。第二,对孩子现有的状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判断孩子是哪里进步了,进步了多少?也没有办法对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做规划。第三,或许会不切实际地评价孩子的成果。所以,和孩子相处中,少用嘴,多用行动。
女儿学吹箫已经有半个月了,我都没有打算去学,想着女儿学学就行了,我在旁边听。女儿刚开始吹箫时,sol音总是吹不好,有几次她吹完曲子就回头问:“妈妈,为啥这个音我总是吹不好?”因为我也没有吹过,只能告诉她,“多吹吹就好了”。昨天女儿要外出一个星期,走时给我布置了“作业”,等她回家时,我要学会《苏武牧羊》,在我讨价还价的基础上,改成了更简单的《虫儿飞》。
今天我开始做作业了,当我吹的时候,我才认真地看了箫的结构和发音,才知道八孔箫和六孔箫的区别,才知道sol难吹,是初学者的共性。这个音是八个音孔都要闭合,稍有不慎就会漏气,八个孔漏气的积累都在筒音上,所以如果没吹好,肯定是按孔不严漏气造成。不仅是这个问题,我也感觉到了吹气会遇到的问题、手指按孔会遇到的问题等等。当晚上女儿打电话回家时,我告诉她,她给我布置的作业,我差不多完成了;她又给我布置了更难的《女儿情》。当女儿看到她给我布置的作业我在执行时,我给她提的要求她也会更乐意地去执行。
这只是一个小事情。比如售书,我们在责怪孩子为什么不敢上前询问之前,自己去问几个人,我只是在一次售书的时候,和女儿分开去售书,当我被三个人拒绝之后,再去询问时,我感觉我的双腿无比沉重,介绍都不那么流利了。所以,只要女儿卖出一本书,或是不停再问,我都会感动,这个勇气已经是我不能企及的了。比如演讲,当我们看孩子演讲视频,感觉不那么流利,不那么满意的时候,我们自己去尝试演讲一次,和孩子站在同样的位置,感受孩子的感受。
当我们责怪孩子看一会书就跑掉了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坐在一起,不碰手机,不被其他打扰,安静看书。感受一下,看看我们自己能够做到吗?当我们责怪孩子为什么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听听课,等到45分钟之后,我们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还集中着?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只有我们体验了孩子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才能知道我们孩子的问题在哪里,优点在哪里?怎么去提高?我想如果我们真能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一大堆优点,也不会仅仅用嘴去指导孩子。
同时,也因为我们和孩子没有共同体验,不了解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很多“语重心长”并不起作用。每次早上校门口送孩子,孩子进去那一刻,很多家长都会交代:“好好学习啊”。我就问女儿,如果是你,你进校那一刻,我对你说:“好好学习呀”,这句话对你有效果吗?女儿说:“没有效果,就感觉像是一句再见。”在孩子转身那一刻进校,只有一句话的时间,如果要说出对孩子有效果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具体到孩子的实际情况,这都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不然还是不要交代学习上的事情。还不如微笑着说一声:放学我来接你来得有效。这样还能让孩子安心在学校做他自己。
2、不要把自己“所认为”的过多地传递给孩子
上面的感悟是,我们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感受,但是一些对事物的评价或是自己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最好不要太多地传达给孩子,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自己生活体验中形成的。如果想让孩子超越我们,我们就不能把我们的思维强加在他们身上,他们还有更多的可能,他们思想纯洁、没有污点,思维有张力、有无穷的想象。他们属于未来,而我们属于过去。
暑假很多孩子也会独自外出,有的家长会说:“妈妈对你这么好,你也不知道说一声我会想你。”“外出这几天,有没有想妈妈呀?“看到有些孩子尴尬的表情,我就想起刚看的顾毓秀传记。孩子每一次离开家,肯定会有他自己的感悟,这个时期,他也感受着没有爸妈的照顾,感受着一个人在外的滋味,哪种滋味多一点,也只有他自己体会,我们家长不要直接给他一种感觉:你外出就是要想家的!不想家,就是对爸妈不够爱!顾毓秀从去美国读书到博士毕业回家,四年多时间,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话手机,只有书信漂洋过海。长达四年多的离家,他对家思念的表达方式就是:努力学习,早一点学成回家。妈妈对他的思念表达就是:我想让你有更宽阔的人生。顾毓秀几个兄弟都曾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各地。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如对金钱看法的灌输、对人际关系看法的灌输等,我们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所有的感受,要靠他们自己去体会,在必要时刻,点拨几句即可,不可苦口婆心,孩子所处的时代是要超越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