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们常常爱混淆自己的身份,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学生,我们自以为是教育者,深谙教育真谛,以为自己是个懂得教育的合格的家长。别的家长往往对我们羡慕有加,觉得我们会教育孩子,觉得我们的孩子都很有出息,我们便在这种羡慕中飘飘然,却没有想过,我们和所有的家长是一样的,一辈子第一次做家长,孩子的成长史其实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历史。
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教师教育子女之痛》,里面提到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按常理,教师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培养不了自己的孩子?
文章给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想想确实这样,当教师年头多了,思维容易形成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很怕自己的孩子不成才,自己的颜面无存。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
这几天读[美]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对我触动很大,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应付。我女儿爱急躁,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有时对任课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以往出现这种现象,我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她一顿,最后弄得我们两败俱伤。
昨晚自习,女儿的一位任课教师打来电话,让我好好管管女儿。没多长时间,女儿回来了,一进门,她情绪激动地向我讲述事情经过,一边讲一边哭,她觉得老师误解了她,她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她觉得老师不应该骂她。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换做以前,我会毫不留情地训她。可是我想到了吉诺特的话,“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辱骂会伤害孩子;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所以我一直听她诉说,并适当的顺着她说几句。女儿的怒气发泄完了,她很快的平息下来。接下来我们的谈话便很容易进行,我了解了事情的完整经过,和女儿一起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帮她找到了错误症结,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她带着快乐入梦,而不是满腹委屈。
这件事得到妥善处理,和以往的重复训斥相比,显然收效要好许多,主要是女儿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老师和我共同的指责批评,不是我们“强加”于孩子身上的问题。
我一直埋怨女儿不够优秀,没有按照我想象中的样子成长,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现在我却不停地反思,孩子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难道没有我的责任吗?我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吗?我不是也和其他家长一样,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吗?我何曾试着走进过女儿的内心,感受她成长的困惑痛苦快乐呢?在女儿遇到问题时我是否能有好心情帮助她解决而不是斥责呢?在女儿的教育上我是把女儿当做孩子还是学生?
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是啊,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纵使赢了世界,但失去了孩子,又能如何?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悦纳孩子,学会真正地爱孩子,我们不能让子女成为我们永远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