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朱元璋
2016-08-25 20:49:46 来源: 作者:凤凰城五年级 陈锦楠 【 】 浏览:2779次 评论:1

目录                                                                           
1. 身份
2. 饥荒
3. 皇觉寺
4. 郭子兴
5. 第一桶金
6. 不友好的邻居
7. 先灭陈友谅
8. 张士诚
9. 最恨的人一元
10. 势如破竹
11.建设
12.贪腐
13.胡惟庸案
14.空印案
15.
16.蓝玉案

17.再见了,朱元璋


1.身份
    在朱家的茅草屋里,一个婴儿降生了。他就是——朱元璋。一般皇帝降世都会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出生的时候满屋子都有红光,邻居以为失火了,全都跑来救火。
    先来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家人。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他自己原来不叫朱元璋,叫朱重八。为什么他们的名字都是数字呢?因为元朝规定,没有考试和做官的人,名字只能以父母的年龄相加而成。当时的元朝早已不像忽必烈那时的昌盛,而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了。历史之神已经准备好给元朝填土的人——朱重八。但前方有更多的考验等待着他。

2.饥荒
    朱元璋的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豆腐店,还有就是给地主刘德家种地。可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打乱了他们的生活。
    至正年间,黄河泛滥。沿河百姓颗粒无收,开始发生大规模饥荒。政府下旨赈灾,可是百姓们却不满意,为什么呢?这跟官员有莫大的关系……
    先是皇帝下诏拔粮,然后省级长官拿一点,市级长官拿一点,县级长官拿一点,最后由乡绅代发,可是代着代着就没了。有些百姓不满意,还有些百姓极其不满意,朱元璋肯定是极其不满意的那些人当中。管河务的捞了钱,那不管河务的怎么捞钱的呢?对于这些贪污老手来说,修河道必定有徭役指标,下去要人的时候就问:“把所有能干活的人都交出来。”“什么?没人?”“来人啊,把所有值钱的都带走。”元朝百姓就是这样被一步步被逼上绝路的。但那些大爷可不这么想,反正黄河泛滥也淹不死自己这些当官的。拿完钱以后,再上书给皇帝美言两句,皇帝也以为自己做了天大的好事。皆大欢喜,是啊,皆大欢喜。可工地上的工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挖到了一个石人,背面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不就是他们传唱的歌谣吗?于是,人心思动……
 
3.皇觉寺
    当时的朱重八可没有造·反这个觉悟,他只想在寺庙中当个和尚。但当和尚也不轻松,庙里脏活累活活全由朱重八来干。点长明灯,擦地板,擦活佛金身……别的和尚在喝酒吃肉的时候,朱重八在干活,别的和尚睡觉的时候,朱重八还在干活。轮到朱元璋吃饭的时候,只剩下一点点可怜的米汤。
    过了几个月,朱重八终于不用喝米汤了,因为连米汤也没有了,淮西大面积饥荒,皇觉寺里所有的和尚都出去要饭了,不过要饭也有个等级,哪里富裕就委派领导的亲戚去,哪里穷,就指派朱重八去。饿死也该,谁让你是朱重八。
    老朱被指派的地方在淮西一带,这里是饥荒的重灾区,有谁会关注他这个穷苦和尚呢?不过朱元璋有朱元璋的办法。
    朱重八的内心在经历烈火般的煎熬。如果不敲开这扇门,他将饿死荒郊,但如果敲开这扇门,他将接收别人尖酸刻薄的讽刺与白眼,但经历了这些考验的朱重八,将是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一个浴火重生的凤凰。
 
4.郭子兴
    朱元璋回到了寺庙中,他收到了好朋友汤和的一封信,他劝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看完信件后没有立即做出抉择,而是将信件藏了起来。但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告密了,你赶紧走吧。但朱元璋还是没有去,而是问他的老乡周德兴有什么办法,周老乡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个主意,算了一卦(封建迷信害死人啊),这一卦写着不逃不守则不吉,将就凶而无妨。元朝终于迎来了它的填土人---朱重八,接下来是朱重八的表演时刻。
    郭子兴正在思考如何突围的时候,突然守门人说有一个奸细,换作平常,郭子兴可能会下令将他斩首,可是这次他却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奸细?”“我们现在身陷重围,此人却说要来投军”守门人答。“投军这个理由太不高明了,把他带来给我见见!”
    朱重八见到了他生命中第一位领导,也是最后一位。无论郭子兴如何盘问,朱重八都镇定自若,最后朱重八拿出汤和的介绍信,郭子兴终于相信了朱重八,但他并没有将他编入汤和的军队,而是将朱重八编入自己的亲军(警卫队)并赐他名字——朱元璋,从此以后他将带着这个名字驰骋疆场,纵横天下。
    朱元璋的举止跟那些土包子农民军不大一样,有了赏赐他分给部下,有了战利品他给郭子兴。于是他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郭子兴偏偏就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统帅,它的肚量再大也就阴水沟那么窄,于是郭子兴派朱元璋去攻击郭子兴的家乡——定远。此地城防坚固,他派朱元璋去攻占,就是再也不想看见活着的朱元璋了。可朱元璋偏偏就攻占了定远,郭子兴气得火冒三丈,朱元璋也认为跟着这样的老板没前途,于是他准备脱离郭子兴,分出去单干。

5.第一桶金
    当朱元璋分出去单干的时候,他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几百人。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驴牌寨的2000人,这2000人没有头头,于是,朱元璋决定第一个进寨,去劝说他们。朱元璋见到寨主后,寨主竟然认识他,他们俩在酒桌上越谈感情越好,最后,朱元璋推出了底牌,说:“既然你们没有主子,还不如跟我混好了。”寨主爽快地答应了,朱元璋乐呵呵地走了。可是,他忘了中国人的老规矩,酒桌上的话只能信一半,有时候连一半都不到。
    第二天朱元璋去领兵时候,寨主一脸无辜地说:“我有说过改编吗?”然后手下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呀!”朱元璋结结实实地被刷了一回。
    第三天,朱元璋派人去邀请寨主参加饭局,并且反复声明是特地为寨主准备的特色菜,寨主听说有饭局,就屁颠屁颠地来了,刚一进来,就被绑成了粽子。我认为朱元璋这事做得太没礼貌了,至少也要等人家吃完了再绑,这样太浪费粮食了。朱元璋以寨主的名义,调动寨里的军队,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部下。
    朱元璋的第二个目标是恒润山的两万人,这两万人由缪大亨统领(土包子)。
    朱元璋聪明地避开了白天,选择了夜袭。像缪大亨这种土包子,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还没有到凌晨呢,就投降了,这两万人做俘虏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去利诱,而是说他们为什么这么的不经打,没打几下就投降了。普通兵油子早就哗变了,你不善待俘虏也就算了,竟然还敢骂老子,老子不反你娘的?大家之所以没有哗变,还是因为朱元璋讲的有道理。
    收编了这支两万人的军团后,朱元璋的实力大大增强了。这时,上天给朱元璋送来了俞通海,他是一个海盗头目,他不仅人过来了,还附赠了上千条战船,其实所谓战船,就是俞通海劫道用的那些小渔船。这导致了朱元璋后面巨大的军事缺陷---------水军,不过设关系,渔船再小,能用就行。
    由于有了水军,朱元璋的目标转向了全国的大城市——集庆(今南京市)。由于水军技术落后,面对城防森严的集庆,朱元璋束手无策,但他的第三次进攻奏效了,集庆的成功,表示了朱元璋已经成功地跻身南中国的造·反舞台。
    今后,他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6.不友好的邻居
    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后,才发现,他的身边真正的叫做危机四伏。
    南面是张志成,他的地盘虽然很小,但是却很富,因为他占领的是杭州、苏州这一带,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段,只要管理得当,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张志成原名叫张九四,是个私盐贩子。在元代乃至整个中国史上,盐都是国家垄断产品。经济学表明,产业的垄断必然导致人民的反抗,虽然盐是国家禁止贩卖的物品,可海水就在那儿,不晒白不晒,所以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踏上了这条致富的道路。张志成就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可贩卖私盐终会被官府发现,这可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拿出了从古至今最有用的一招——贿赂。什么产业垄断,人民反抗都是浮云,最有用的还是那一个字——钱,这被历史证明了无数次。靠着官老爷的庇护,张志成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可是做了几年,他发现做私盐实在太窝囊,什么时候都得对官府惟命是从,于是他和他的那几个弟兄们拿着扁担干掉了知县,开始了起义,可真正让他出名的,并不是他传奇的经历,而是那著名的一战。
    元朝发现南方起义趋势越来越大,便让宰相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是实数),攻击张志成。一接到情报,张志成就开始骂娘:“你他娘的,南方那么多人混得比我好,你们凭什么只打我一个?”可是骂娘并不能解决问题,事到如今,只有军队才能解决问题了。张志成率军支援高邮,可高邮城下的脱脱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百道攻城,甚至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襄阳炮。柔弱的高邮城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阵势,士兵们像蚂蚁一样,一对一对往上爬,城上的士兵呐喊着,将一架架云梯推翻,而云梯上的士兵像附在草上的虫子一样,被云梯压死。此时张志成的年号是天佑,他的决心打动了上天,上天也真的护佑了他。过了几个月,脱脱真的退兵了,并不是因为张志成,而是因为蒙古族出了蒙奸。下面的剧情就比较老套了,小人进言——皇帝信任——将军退兵。折腾了几个月的脱脱,总算折腾完了,经过这一战,元朝黔驴技穷,接下来,该造·反的人折腾了。
    朱元璋的北面是陈友谅,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春晖,徐春晖,兰田人,本人由于长得眉清目秀,所以被称为兰田第一美男子。由于经常被官府敲诈勒索,所以起义,但他并没有加盟红巾军,而是自己分出去单干,他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带水这一带,但是所有的政府机构他都有,中书省——我怀疑他手下人都去做官了,没几个士兵。徐春晖有四大金刚:丁普朗、赵普胜、傅友德、彭莹玉。这四个人帮徐春晖打造出一个名字,非常特别的帝国,天完帝国,它特别就特别在名字上,大家坐在玩一个拍字的游戏将天完的偏旁去掉他就变成了大元。这位美男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大元,就给自己的帝国取了天完这个名字。
    相对于徐春晖的四大金刚,倪文俊就差多了。俗话说,秦桧也有几位朋友,可这个倪文俊只有一个学生,陈友谅。这倪文俊很大胆,一个人就敢夺皇位,所以被人揭发,倪文俊狼狈地逃回了自己的根据地,黄州,准备和陈友谅重新商讨此事。而他忘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陈友谅的人生信条就是“无毒不丈夫”。所以嘛,倪文俊先生,先培养培养自己的道德吧。
    陈友谅杀了倪文俊,自然成为了匡扶天完的功臣了。所以,徐春晖把陈友谅提拔为丞相,可是他不知道,陈友谅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下面让我们介绍一下陈友谅。陈友谅,小名光四,他的父母都是渔民,而且是最低等的,这种渔民吃住多在船上,大伙们都离他们远远的,因为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去不掉了鱼腥味。陈友谅从小就饱受他人的歧视,他从小就在这种大伙不待见的眼光中长大。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变得更强,别人才会俯首称臣,所以,他总是站在渔船上唉声叹气,但他的父亲不以为然地说:“你小子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还是安心地做你的事吧。”
    但陈友谅并没有被凉水泼到,而是更加奋发图强。他到处拜师学艺,练成了高超的搏击术,但他参加武举时,由于他的搏击术毫无观赏性,所以落选了。但又由于他的臂力过人,所以被安排在了办公室内打杂。
    陈友谅的性格使他不会满足现状,所以,当徐春晖的起义军打到城下时,陈友谅投奔了起义军,并顺手干掉了县令。我们从这里便可以看出陈友谅的性格上最显著的特点——狠毒,今后,他的这种性格会越来越明显。
    让我们将时间调回至正年间,当陈友谅看见徐春晖坐在那高高的宝座上就来气,凭什么这个无能的人坐在这个宝座上?我要取代他,当这个念头频繁出现在陈友谅的大脑里时,他便萌发了一个想法——造·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陈友谅将徐春晖叫到了郊外的王通庙内,卫士们一拥而上,用预先准备好的铁锤砸碎了徐春晖的脑袋。“徐春晖,我的乱世生存法则,你不懂。”在电闪雷鸣的夜晚,陈友谅于王通庙内登基,国号大改,并设了一个很无耻的年号——大义。你们这些自诩清高的道家们,你们不是不齿于弑君的行为吗?我就做给你们看,而且我的年号就叫大义!谁能对付这样没有底线的人?朱元璋能。

7.先灭陈友谅
    朱元璋的会议室乱成了一锅粥,大家都在讨论先打张士诚还是先打陈友谅。大部分人都支持先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的地盘很富裕,如果攻下后会获得很多战利品。会议的决策是一边倒,只有一个人不同意,但会议最终的结果是先攻打陈友谅,因为不同意的这个人是朱元璋。朱元璋不同意的理由是,如果先打张士诚,依陈友谅的性格,他必定来救,但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必不来救,所以,先打陈友谅。
    精彩,真精彩,此人不得天下,何人得天下?
    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的太平,徐达仅一战,便拿了太平。陈友谅被激怒了,他率领超级舰队去反攻太平。他的士兵直接从船上跳进了城内,太平城毫无招架之力,直接陷落,没了太平,应天就像一个裸露的孩子,直接暴露在陈友谅的刀锋之下。
    接下来,是最著名的龙湾之战,此战决定了朱元璋在南京的地位。
    龙湾之战的决策者和谋划者有两人: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刘伯温说:“陈友谅的优势在于他的水军,我们的优势在于陆军。我们要扬长避短,将陈友凉引到陆地上决战。可陈友凉为何要放弃他的舰队,跑到陆地上来了呢?这件事就得靠那个人了。”
    刘伯温所说的那个人,具体指陈友谅手下的一名将军,名叫康茂才。他反对陈友谅后,还是和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当然,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指使。这位双面间谍要做的就是要引陈友谅这条大鱼上岸。
    在龙湾之战前夕,康茂才曾托人送给陈友谅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这样的:我在朱元璋这儿,混得非常好,他们的很尊重我的意见,等你打应天的时候,你在一座名叫江东桥的木桥上停下来,我会来接应你,暗号:老康。
    就在康茂才写这封信的时候,朱元璋和刘伯温已经做好全部部署了,为了给陈友谅更加强大的心灵打击。朱元璋命李善长将江东桥连夜换成了石桥。朱元璋命令北面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的那块最重要的地方龙湾。待会儿,这里会成为陈友谅军团的集体公墓。朱元璋军团约定好了暗号:敌军进入包围时举起黄旗子,举起红旗代表立马全部歼灭敌军。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
    陈友谅来了,他想都没想就直接把船开进了江东桥,令陈友谅血液凝固的事情发生了。
    江东桥并不是康茂才所描述的木桥,而是一座货真价实的石桥。不过,陈友谅并没有灰心,而是派人去喊了联络暗号,可喊了几十遍都无人应答。所以,一句经常出现在电视剧里的话在陈友谅的心中浮现:“有诈!”在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回到根据地,另有一条是调头继续攻打应天。
    如果陈友谅选第一条,可能还可以不损兵折将,可他不放过背叛者的性格使他选择了不归路。
    清晨,陈友谅抵达龙湾,他带领军队走进了包围圈。躲在山后的朱元璋军队露了出来,战场陷入可怕的沉默,山上的军队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山下的军队,就像过年屠户看着自家圈里的猪一样,这时朱元璋挥动了黄旗。山上的骑兵,一窝蜂地往山下冲,陈友谅的军队立刻崩溃,退回船上。陈友谅连夜撤出了应天。
    这里率领骑兵突破陈友谅,前军的两位将领是徐达和常遇春,我们先介绍常遇春。这常遇春是个很横的人,他见到朱元璋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把先锋印交给我吧!”朱元璋回了他一句:“你小子只是一个吃不饱饭的难民,我凭什么把先锋印交给你?”常遇春很不屑地回了一句:“你等着瞧。”
    朱元璋进攻采石的时候,援军把所有的船只都烧了,而且在岸边布置了重兵。朱元璋的军队和援军就在岸边互相望着,谁也打不到谁。这时朱元璋想到了常遇春,他对自己阵里大吼一声:“常遇春你不是能么?你来带我们过江啊!”常遇春拿着一根长矛向敌军冲去,敌军接住了他的长矛,常遇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一撑长矛类,似于撑杆跳的动作,就跳了过去。然后杀了几十个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的军队一拥而上,追了援军几十里,占领了采石。朱元璋从此开始重用常遇春,但常遇春有一个大缺点:杀降。古人云:“杀降不祥”!他的这个习惯差点还给朱元璋引来杀身之祸。
    接下来是徐达,徐达也是一位超一流的名将,但他的性格和身份和常遇春正好相反。常遇春是“初以流聚为盗”响当当,一副流氓行头,而徐达的身份却是“世业农”,一个光明正大的良民。打仗的时候,徐达“财宝无所取”,常遇春却是“好杀降,屡劝不改”,所以徐达比常遇春下场好,常遇春是征途归来暴病而亡,而徐达却是善终。
    陈友谅在遭遇龙湾之败后,肚子窝着一通火,他把这把火全发在了洪都上。
    陈友谅率领他的超级舰队攻打洪都,我们先不管陈友谅,先看看洪都最高长官的表现。
    洪都的守卫者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个花花公子,他到洪都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日流连于烟花之所,而且自己还谱了曲,让侍女们每月排练。洪都的将领得知陈友谅的大军准备攻打洪都的时候,又想起朱文正的种种表现,洪都的将领们的心声达到了一致——洪都危矣。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一点,以朱元璋的眼光,他难道看不出来朱文正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之所以派朱文正来守洪都是有原因的,接下来汉军将接受一场最为痛苦的攻城之战。
    清晨,朱文正在他的行宫里检阅将领,他一改往日花花公子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严肃的面孔:“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朱文正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回荡,“但我也不喜欢你们,可你们要知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珍重,希望诸位日后以富贵相见。”将领们各自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
    陈友谅先攻的是邓愈的抚州门。邓愈,开国六公之一,善使火攻。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猛攻抚州门,开始还行,可到中间,战争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陈友谅的军队猛攻抚州门的时候,可能是城墙的质量不过关,一下子塌了一大片。这时,一般的指挥官可能会下令退入城内进行巷战,可邓愈不是一般的指挥官,他命令士兵搭出了简易版的城墙——木栏。他召集工人在里面补城墙,还让火铳手阻止陈友谅的军队靠近,可是木栏终归是木栏,抵挡不住陈友谅大军的进攻。于是闲着没事干的谵台、琉璃两门的守将军牛海龙、赵国胜前来帮助。这仗从清晨打到黄昏,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那叫一个难受啊!前来凑热闹的牛海龙、赵国胜全部阵亡,汉军损失了几万人。陈友谅想:“既然邓愈不给进,那就找别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朱文正在经历了抚州门之战后最想干的事,一定是宰了那承包抚州门城墙的家伙,不过陈友谅的军队却突然出现在薛超的门下。薛超已经等陈友谅多时了,他带领骑兵,到陈友谅军中耀武扬威了一番,毫发无伤地冲了出来。薛超在城中也是一霸,经过薛超这么一冲,陈友谅,再也没有到薛超门下闹事了。
    “既然陆军不行,那我就换水军。”但朱文正还是有办法,城内守军的长矛从铁栅中刺出。汉军拼死接住刺出的长矛,战局才有了好转。突然,城内陷入了一片寂静,陈友谅大喜过望,他认为是城内已经弹尽粮决了。可结果却令人失望,城内的长矛又一次“万矛齐发”。可汉军再也没有接住刺出来的长矛,为什么呢?刚才是去加热了,汉军再次溃散,可朱文正,也好不到哪里去。
    洪都城以几千人挡几万人,那朱文正有没有求援呢?答案是没有,他似乎把陈友谅当做参观洪都的游客了!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派人求援,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洪都这么大的战事,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吗?答案是:知道了,也没有用。因为朱元璋在费尽心思,救他那红巾军的领导——刘福通和韩林儿呢。结果是刘福通死了,韩林儿救了出来。朱元璋勃然大怒,城没打下来,还给自己弄了个不清不楚的领导。朱元璋下令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可刘基和徐达不同意。刘基认为进攻安丰已是失策,陈友谅之所以没来救,是因为他在下一个更大的套,如果此时攻打庐州,陈友谅必定设下埋伏,我军必败。徐达则认为,我军劳师远征已是强弩之末,如果现在进攻庐州,必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如果此时陈友谅再捅一刀,我军必死无疑。朱元璋此时已下定决心:“进攻庐州,犯我者,斩。”全军向着庐州开去,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命运呢?
    朱元璋军团开到庐州城下,庐州似乎很容易就被打了下来。可是,陈友谅军队(陈友谅在军中)把庐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元璋拼死突围,才捡了一条命。
    让我们的视野再次回到红都站场。朱文正派出去求援的人叫张子明,这个人为了躲避陈友谅的耳目,每天都是早晨睡觉,晚上行动,这种类似倒时差的走法很没效率。走了一个月才到应天,他面见朱元璋的时候说:“陛下,洪都遭到陈友谅围攻,但朱文正坚守城池,城池非常坚固(还装),希望陛下尽快支援。”张子明慷慨陈词一番后,朱元璋给他答复是:“一个月后,援军必到。”一个月?那时候恐怕朱文正的骨头都拿去敲鼓了。
    张子明得到了答复,准备回去了,他回去的时候日夜赶路,走到湖口时,不小心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就是呆,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这人好对付。
    陈友谅开始了长篇演说:他从民族大义讲到家常琐事,最后他自己也讲烦了,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合作就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陈友谅派人把他拉到城下,让他劝降,张子明连身答应。可张子明说出话令所有人胆寒:“大家坚持住,大军马上就到!”陈友谅气急败坏,他拔出刀来,杀了张子明。他虽然杀了张子明,可张子明的信念却流芳百世。他明白了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张子明死前那嘲弄的眼神,陈友谅永远不能释怀。他还记得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将领对这位书生的崇拜眼神,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不对吗?我做错了吗?不,不对,我没有错,难道不是这样吗?掌握着权利和暴力的人能统治一切。”陈友谅开始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疑问。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来了,他带来了二十万军队,和他麾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朱元璋这次空国而来,而陈友谅呢?陈友谅率领了六十万军队,和他的无敌舰队:撞到山,混江龙,塞断江,江海鳌等,就差取名叫擎天柱了。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两个赌徒,一个带领二十万,一个带领六十万,筹码是无数人的性命,赌注是自己的性命,可赌局的奖励太诱人了,谁赢了,谁就可以获得这片土地的统治权。这是一场令人欲罢不能的赌局,赌局的地点在潘阳湖,这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淡水湖,做为理想的作战地点,朱元璋将陈友谅的所有退路都拦住,陈友谅似乎并不在乎,他带领他的军队驶向了地狱。
    朱元璋将军队驻扎在康郎山,陈友谅也在康郎山附近驻扎,决战只在明日。
    朱元璋开始回忆往事:“如果没有皇觉寺和诌和的那封来信,那么我将会怎样?一个普通的放牛人?或者被官军抓走?还是拥有一个家庭,平庸地过完一生?如果这样该有多好。每天不用顶着如此大的压力,去做一个随时可能身首异处的起义军首领。不!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友谅,你来吧!”
    陈友谅也在沉思沉思。他想:“世上再也没有人比我更加心狠手辣了吧?我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可我掌握了乱世生存的法则,正所谓无毒不丈夫!倪文俊赏识我,提拔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因为他失败了。赵普敬重我,是一个老实人,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因为他阻拦我。徐寿辉把皇位让给我,只求活下来,我杀了他,因为他威望太高了。世界不就是这样吗?胜利就是道德,胜利就是正义,胜利就是四书五经,胜利就是九五之尊!就让那些所谓的道学先生骂好了,我认为我做的没错!成王败寇!”
    清晨,战鼓起,两军战船对峙,朱元璋惊奇地发现他们所谓的“战船”和陈友谅的巨舰比起来,就像是鲸鱼前的黄花鱼。不过没关系,途达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一轮,途达先攻。途达充分利用了小船的灵活性,以群狼战术大破敌方前舰十几艘,俘虏了敌舰三艘,亲手干了两千多人。陈友谅发现了途达的作战特点(几十个打一个)便集中大量军舰向途达反击。途达立马组织人马撤退,陈友谅尾随其后,趁胜追击。可陈友谅太单纯了一点,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他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风向突然由顺风转为逆风,中军的俞通海立即集中大量火炮对付陈友谅的前锋舰队,陈友谅前队损失惨重,焚毁战舰二十余艘,几乎全军覆没。陈友谅整顿了舰队,利用战舰高大的优势,从上往下发射火炮。途达军损失惨重,他的旗舰被击中,不得不换小船逃出战场。
    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朱元璋可能还不懂得,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下次的战斗才是致命的。
    元末是一个将星辈出的时代,其中以朱元璋等将领尤为突出,如途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突击,冯胜善侧击,耿炳之善防守,但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陈友谅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连他最亲信的人都会时不时地怀疑,但有一个人他绝对不疑,他就是张定边!
    张定边在鄱阳湖大战中,表现十分优异,他带领数条战船与朱元璋对战,损失很小,而且还焚毁了朱元璋几条战船。接下来,他要做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了。
    张定边独自率领一艘战船向朱元璋的旗舰驶去,他站舰首,指挥着这个庞然大物,在朱元璋舰队里如入无人之境。眼看就要撞上旗舰了,一个关键人物救了朱元璋一命。在张定边的战船驶向朱元璋的旗舰时,常遇春舰上的士兵也心急如焚,可平时风风火火的常遇春却很镇定,他问士兵:“哪一个是张定边?”士兵指向舰首的将领,常遇春拿出一张弓,拉满了弦,又听“嗖”的一声,那箭正中张定边,中了射击冠军常遇春的一支箭,张定边无力指挥战斗,只好撤退。他撤退的时候,竟无一人阻拦。
    这一天战争结束了,朱元璋这时才明白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和战争机器,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陈友谅,我一定奉陪到底。”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鄱阳湖虽然经历了两次大战,但湖上依旧有鸟儿在飞。可那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鸟儿了,而是秃鹰。尸体漂浮在湖上,湖水上发出了阵阵血腥味儿。那就是秃鹰的食物,死神吃剩的残渣。可朱元璋和陈友谅无暇顾及这些尸体,只有胜利才是他们最关注的。
    陈友谅在这一晚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陈友谅下令用铁链将战船连起来(眼熟吧),这样战船就不会剧烈地摇晃了。我估计罗贯中此时已经写完了《三国演义》,那么就只有两种情况了:要么陈友谅没买,要么陈友谅买了没好好看,接下来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派四艘快船直扑陈友谅舰队,陈友谅舰队顿时陷入一片火海,陈友谅是开会的时候得知了这个消息。
    当时,他正准备干掉几位拿钱不办事的仁兄时。通信兵一脚踹开门,大喊道:“火,大火。”陈友谅一把推开通信兵,我敢保证,这绝对是他这一生见过的最美的场景了。那时,夕阳照得鄱阳湖通红,不,是血红。呐喊声、火烧声、呻吟声此起彼伏。这是陈友谅见过的最美、最恐怖也是最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了。一支冷箭穿过他的颈部,一代枭雄陈友谅至此陨落。
    “不,我没错,成王,败寇。”
    但大汉帝国并未亡,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回了大汉帝国的最后一份领土,做着最后但无用的斗争。大汉再无回天之力。
    朱元璋胜利了,虽然胜利的很险,但他依然是胜利者,接下来,张士诚的倒霉日子来了。
 
8.张士诚
    先来谈谈张士诚这个人。张士诚的发迹史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我来讲讲张士诚的性格。
    张士诚的性格一句话总结: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基和朱元璋看中的就是张士诚的这点,所以他们会选择先灭陈友谅。张士诚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说不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地主,可惜生不逢时,偏偏生在了一个乱世。乱世不是排位赛,而是淘汰赛,不管你在第几名,地盘多大,人品多好,只有最终的胜利者,才能拿到那个耀眼的奖杯。
    朱地主和邻居张地主的矛盾,早在陈大地主欺负朱小地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朱元璋为了扩大地盘,和张士诚产生了矛盾,因为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掐架,为了避免两线开战,朱元璋其实是想和谈的,可张士诚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拒绝和谈。接下来,他将会为自己这次神经错乱付出昂贵的医药费。
    朱元璋派常遇春、徐达先发制人。常遇春刚到张士诚的地盘,就遇到了张士诚派出狙击他的军校。然后是如大水崩沙,利刀破行。当然,主语是常遇春,非常明显,张士诚的东吴军打不过常遇春的西吴军。但东吴军却比西吴军人数多,得出了一个结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常遇春在宁国身中三箭,依然坚持作战,但徐达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徐达的目标是杭州,他本来以为这个任务很简单,到了城下他才发现,这个任务的可完成度是零颗星。但徐达还是尝试了一下,他差点就要拿下了,可惜,只是差点。
    徐达来到城下的时候,城楼上的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当时,有能将一米多长的箭射出一公里外的箭弩,还有一炮轰下襄阳城的襄阳炮,但这些武器都在城头。
    惨烈的杭州保卫战打响了,城下呐喊声不断。云梯一次又一次的被掀翻,又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架上城头,人群像蚂蚁般,冲上那座高耸的土丘。双方对峙了一个月,城头上的火炮声和箭弩声戛然而止,徐达立即明白了城里没有火药和箭了。徐达的判断非常准确,可他还是漏了一点,城里的粮食也快没了。不,是早已没了,剩下的已经不能算是粮食了。杭州城里粮食原本并不多,吃光了就吃糠。虽然杭州人都是养尊处优的,但关键时刻杭州人还是挺能吃苦的。那米糠吃完了怎么办呢?有办法,吃老鼠。
    会抓老鼠的人成了城里最宝贵的人,老鼠是城里唯一的肉,也是唯一的粮食,一只老鼠差不多能卖到几千两银子。城头上的人越来越少,杭州政府规定,轻伤不准入城,重伤只能休息三小时,三小时到了还得上去。城外的徐达也是拼了命一样在呅城,城里人数本来就比城里头少,而且城里人一个个都是不要命的,城外人要是不拼,早就死光了。徐达明白杭州城要是拿不下,先前吃下的几座城,都得原原本本地还给人家,这一年的成果都没了,等于白死了几千人。徐达看着很生气,朱元璋看到更生气。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人要是不要命,就会像开了挂一样的,怎么搞都搞不死。杭州人正是这样的,所以,徐达,还是省省吧,杭州城不欢迎你。徐达在苦苦地坚持了几个月后,带领军队撤军了。张士诚得到消息后,大吃大喝,快活了三天。朱元璋得到消息后不吃不喝,郁闷了三天,徐达回去后遭老板的一阵猛批,徐达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中心,进行了反省,并发誓:不破杭州终不还。当朱元璋料理完陈友谅后,就针对张士诚进行了“闪电战”。按老一套阵型,常遇春左路,徐达右路,常遇春顺利突破张士诚西部防线到达长兴城下,徐达也顺利突破东部防线,并且攻陷了还未完全恢复好的杭州城,与常遇春在长兴城下会师,张士诚的老巢暴露了。
    长兴,原本只是浙江的一座普通城市,但张士诚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但这些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金钱和军队。没有金钱建不起,没有军队守不住。本来,东吴在张士德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可惜张士德英年早逝。现在,东吴已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走上了不归路。
    次日,徐达先攻。城上守军顽强抵挡,凭借先进武器和有利地形进行死守,徐达部也是拼死一搏。守军发现,如果云梯架得太快,城下火力太猛时,是来不及推云梯的。可是,惨无人道的武器出现了,具体方法如下,熬一锅滚烫的油,顺着城墙往下倒,不仅爬城墙的人遭殃,城下的人也遭殃,张士诚看到长兴城中饿殍遍地,人民面黄肌瘦。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战争竟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
    过了一个月,城下一如既往地激战,但城内却多了许多饿死的人,一个个肚皮撑得呼呼的,那是因为吃了太多不易消化的观音土。张士诚的内心几近崩溃,他再也不想继续这场不对称的战争,虽然只要他愿意,还可以继续。
    翌日,城内挂起了一张耀眼的白旗。
    张士诚和朱元璋的战争结束了,但浙东的人民却开始了对朱元璋的“战争”。人们走在路上时常会说:“以前,张大王多么多么好。”朱元璋得知后,增加了浙东人民一成的赋税,并予以严厉的镇压。以后,浙东人民就再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夸奖张士诚了,便把夸奖张士诚变成了“说张”。
    自从张士诚头投降,到押解到朱元璋军营,张士诚从未屈服,做着他人生中最后但无用的挣扎,到了刑场,张士诚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吼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天日照尔不照我。”上帝还真的投掷骰子吗?这个问题恐怕爱因斯坦也不能解答吧。
 
9.最恨的人——元

    元,强盛时期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时期。这两位帝王领导这个蒙古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着中原的汉族。成吉思汗率领着他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从东起黑龙江,西到地中海。这三千五百万平方千米的大陆只属于一个帝国—大蒙古帝国。当时地球陆地的面积才一亿五千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蒙古帝国占领了地球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二大的帝国,唯有日不落帝国可与之匹敌。但就像凯撒创立的亚历山大帝国一样,当创立者死后。继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时,帝国就会像烈日下的冰山一样化为蒸汽。不过,第二任君主忽必烈,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帝王。从这时起,元朝才正式成立。可忽必烈辛辛苦苦建立的元朝,将在他的子孙和义军的手里湮灭。
    元朝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挺支持朱元璋,觉得朱元璋为他消灭了两个老大难。可惜他算盘没有朱元璋的大,也没朱元璋的准,他不知道最终的胜利者将获得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本来,朱元璋最痛恨的人是元朝的官吏,但为了狠狠地、单独地揍他们一顿,他便和其他也想揍他们的人,扭打在了一起。元朝坐上观虎斗,结果老虎走上了观众席来咬他了。
 
10.势如破竹

    朱元璋以徐达为东路,常遇春为西路,在大都会师进攻大都。徐达在山东一路顺风顺水,刚到济南府,当地守军就放弃了抵抗。常遇春在西路,灭了四川军阀明玉珍,没过两个月两路大军便会和在大都城下,原来他们俩想应该是一场恶战,可没想到元朝皇帝早就跑到上都了。与元朝奉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不同,明朝对待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所以到了明朝中期,许多藩王都拥有蒙古雇佣兵,其中以宁王的呆颜三卫最为著名(无良哈三卫)。最后,这支英勇的骑兵,受了燕王朱棣的收买,杀了宁王,和朱棣一起靖难去了。
    元朝贵族们并不喜欢荒凉的上都,当然他们的不服气是具有资本的,不过……徐达占领大都后不久,向“新手政权”——北元,发动了进攻。其中没有什么值得去描写的,北元一如既往的不堪一击,徐达一如既往的势如破竹。直到此时,关键人物出场了。
    一般来说,主角基本都是开场就出来的。可这个人直到朱元璋统一中原时他才出来抗明,这人便是扩廊贴木儿。
    扩廊贴木儿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我们就叫他的汉名王保保吧。拗口不是重点,再难的名字多出现几遍也是可以记住的。
    王保保是挺厉害,赢的厉害,输的更厉害,上次输给徐达的时候,大军都不顾了,带着老婆孩子就往外跑,跑到黄河边,没有船,拿了根木头就过了黄河(人才),与上次不同,这次他将报仇雪恨。
    朱元璋第二次攻打北元的时候,他分了三路进军,上路为李文忠,中路徐达,下路冯胜。此次出征最不被看好的是冯胜的下路,可偏偏创造奇迹的也是下路。
    冯胜很失望,下路的任务是佯攻。所谓佯攻,也就是在蒙古境内带领几万人的观光团,公费旅游一趟。但失望的冯胜挑选了一位不失望的先锋——傅友胜。冯胜深知大漠分兵是大忌,所以他先给了这个先锋几千人。但傅友胜将创造奇迹。
    傅先锋出去没多远,便见遇见了久违的蒙古老朋友,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把老朋友打趴下。接下来的战斗,傅先锋越战越勇,蒙古人越揍越怕,甚至连从大都赶到上都的太尉蛮子都不是对手,刚见面,直接被打得跪地求饶。到此,傅先锋七战七胜,这光辉的战绩让冯胜大吃一惊。
    再来看看上路的李文忠。李文忠运气似乎一直很好,从大都到边境一直没有什么蒙古人。不过接下来,一个天大的炸弹将掉到李文忠的头上。
    深夜,大漠。
    坐在火堆旁的李文忠在思考着。这几天自己的大军在蒙古人的地盘如入无人之境,竟没人前来阻拦。李文忠意识到自己可能一步步朝着敌军主力走去。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自己如果就这样空手而归,朱元璋肯定会大发雷霆,降罪于他。所以李文忠决定,部队继续向前推进,必须要把蒙古人从地里给刨出来。
    果然,在李文忠向蒙古腹地前进的时候,遇到了蒙古的主力,幸亏李文忠跑得快,要不然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正所谓祸不单行,中路主攻的徐达,运气就不好了。李文忠那叫意外事件,是偶然碰上一伙蒙古人,打的是遭遇战,蒙古人是仗着人多才赢的。徐达就不一样了,人家王保保专程跑到山沟沟等你来,打的是埋伏战,放长线钓大鱼。可王保保没想到的是,他钓来了一条鲨鱼。
    这条鲨鱼就是蓝玉。
    蓝玉到了王保保的伏击圈,这里的地形跟蓝玉预料的差不多,四面环山,山上全是树林,非常便于隐藏士兵。但蓝玉早已知晓,并做好了准备,这些都是徐达告诉他的,不过,蓝玉似乎并没有把徐达的话放在心上。
    进入伏击圈后,王保保率领着他的骑兵开始了冲锋,然而蓝玉并没有做准备,就在蓝玉的阵型即将崩溃之际,蓝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下令收缩阵型,与敌军决一死战。于是明军反戈一击,将王保保的伏兵打成了败军,打回了王保保的老家。打赢了以后,徐达再也没有敢做什么大的动作,连夜撤回了大都。
    此次进攻北元,兵分三路,分别为主攻、辅攻、佯攻。主攻的徐达和辅攻的李文忠进展并不大。唯有佯攻的冯胜,七战七胜,创下了辉煌战绩。
    接下来,是明朝政治的表演。
 
11.建设
    北元算是被打怕了,明朝可以开始搞发展了。先是民族平等,当年老朱之所以搞这个政策,是因为明朝想拉拢更多的蒙古人给自己打工,让蒙古从穷向更穷发展,正所谓挖墙脚是也。
    明朝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严格按照士农工商顺序来划分,士人为最高等,商人为最低等。并规定,商人不许为官从政,不可佩戴首饰、挂饰,这可能和朱元璋小时候被囤米的奸商害过有关系。同理,朱元璋曾经是一位贫苦农民,所以现在条件好了,自然要拉农民兄弟一把。农民种的地得到了重新分配,赋税得到了减轻。但唯一例外的是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那里的百姓并不拥护这位新主子,而是拥护他们的旧主子——张士诚。
    朱元璋对商人和农民的规定明显行不通,农民虽然有权穿戴首饰,但他们并没有钱。商人虽然没权戴首饰,但他们有钱,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明朝后期,不仅商人能登堂入室,还能为官经商。
    解决了人民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官员的问题了。
 
12.贪腐
    明朝官员,那叫一个“前腐后继”,完全一副敢死队的样子。可惜,是表现在贪污上了。
    明朝官员的贪污方法层出不穷,但主要的就两招:第一招,“淋尖踢斛”。具体方法如下:
    农民来交粮时,憋足力气,用尽全力一踹(不用力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粮食撒了一地,农民弯腰准备捡的时候,官员就会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
    对于这一踹的绝技,官员们可是苦练了好久的,他们为了练成这项技能,必须要准备多块门板,反复练习,方可练成。
    踹门版必须一脚踹开,如超过一脚,则不合格。官员必须拥有强大的爆发力,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时不出意外,成功踹出好成绩。
    第二招是“银两火耗”。顾名思义,就是烧制银两时,银两的损耗。此招沿袭已久,并且传入清朝,直到近代用纸币时才解决损耗的问题。
    当然,损耗是有,国家给人民银子,国家总要给人民一些回报吧。关键是,官员收的损耗数额合理么?
    非常明显,要是合理我也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经计算,每炼制一两银子,损耗大约为两钱左右,但官员收的就不止这些了。而多出来的损耗钱都进了官员的腰包。
    但官员可不止这么一点贪污手段,比如说:冰敬、炭敬等等,不一而足。
    说完文官的,咱再来说说武官的。
    武官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群只会打群架、老实的大老粗,可惜这只是表象。武官能有什么贪污手段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虚报名额,吃空饷。当时,有许多苦大兵领不到饷银,但国家拨下的银两是够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某些不地道的将领,不仅把“空人”的饷银给吞了,就连某些真人的饷银也“不小心”地拿走了。
    当然,针对元朝遗留下来的军队政治制度,朱元璋都有改动,而且非常大。
    我先说政治制度的变化。原先元朝的官员,最大是宰相,可朱元璋害怕宰相权力过大,可是做了一系列的分权制度。朱元璋将宰相的职务扯掉,然后把宰相做的事分成六件,分别是:工程、刑法、财务、军事、外交、人事。并且以这六件事分为六个部门:工部(工程部)、刑部(刑法部)、户部(财务部)、兵部(军事部)、礼部(外交部)、吏部(人事部)。每部部长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从二品。
    分成六部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怕他们徇私舞弊,于是每部下设给事中,给事中顾名思义,就是给别人做事的人,事实上也没错。朱元璋养这帮人的目的就是给别人挑刺,特别是部长。部长要是被给事中弹劾的话,十有八九是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流落街头卖菜了。但朱元璋又怕给事中的权力太大,所以只给这些给事中从六品。
    不仅六部有挑刺的官职,而且整个朝廷有一个专门挑剔的部门——督察院。
    督察院手下干活的官员都叫“xx御史”。御史的品级和给事中不相上下,但能量极大,一个小御史就能把一个正二品的尚书弹回家种红薯。而且皇帝做的不对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弹劾,并且皇帝并不能将他们怎么样。因为历代皇帝都有一个传统——不杀言官。当言官在下面唾沫横飞的时候,皇帝在上面气得咬牙切齿,心想:下次把你换个位置灭了你!
    文官折腾完,开始折腾武官了。武官原先都归一个地方管——都督府。朱元璋上台后,将都督府大卸八块,分成了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权力更加的分散。
    中央完了接下来是地方,地方官被分成三块:一块管司法、一块管财政、一块管军事。这样的制度到了后期有着很大的弊端,农民起义时,三人还不停地争老大呢。
 
13.胡惟庸案
    胡惟庸这个人要从刘基说起。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在朱元璋占领应天后便跟随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扫清北元等战事中都有他出谋划策的身影。
    当朱元璋称帝时,他率领的浙党已是朝廷中的大党,只可惜山外有山,党外有党。这个党便是以朱元璋为后盾的淮西党。朱元璋并非淮西党的首领,而是它的后盾,那淮西党的首领是谁呢?很不巧,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刘基和胡惟庸这两个冤家,一聚头也只有往死里掐了。
    第一回合刘基先发制人,弹劾胡惟庸。为何刘基敢弹劾胡惟庸?因为刘基不管百官,却管督察院!督察院里的言官,可个个都是疯狗,一放出来就乱咬人,咬住人就不松口,不死也得掉层皮。
    所以,胡惟庸知道督察院的厉害,也不敢把刘基怎么样,只有忍气吞声,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了。
    但是,第二回合还没开始,胡惟庸就已经赢了。为什么呢?因为刘伯温回家了。
    刘伯温回老家青田去了,回家去看望他的母亲。虽说人走了,但朝廷还要留人看。于是汪广洋充当临时首领,暂时统领浙党。但汪广洋哪是老狐狸胡惟庸的对手?所以淮西党胜。
    最后一回合,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回合开始了。
    这回合,先从一次谈话开始。朱元璋问刘基:“你认为胡惟庸适合当丞相么?”刘基答:“不适合,此人胆量太小。”朱元璋又问:“那你认为汪广洋如何?”此问是因为朱元璋怀疑汪广洋是刘基的人。刘基明白朱元璋的用意,答:“不合适。”刘基紧张的神经放松了下来,但他没想到,杀手锏在后面。朱元璋最后一问:“那阁下认为谁适合这个丞相呢?”刘基开始犯糊涂了:“我认为举朝上下,我最适合当丞相。但我这人呢,有个缺点,就是嫉恶如仇。”此言一出,朱元璋立马脸色由晴转阴,转身离开了会场。
    从此,朱元璋对刘基越来越冷淡。刘基也察觉到了,便退出官场,回了老家。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最后并没有善终。
胡惟庸似乎胜利了,可惜,他并没有。
    朱元璋要的不是刘基的命,而是权力,而丞相便是阻拦他获取权力的障碍。于是胡惟庸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猎杀时刻!
    刚开始,朱元璋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指使言官弹劾。于是朱元璋顺水推舟,颁布诏令说:“胡惟庸作恶多端,当斩。”但胡惟庸浪大水深,几番动作下来平安无事渡过难关。但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又一次指使言官弹劾。这一次就动真格的了,连列胡惟庸几十条大罪,甚至连建房子建错也要说(有院的地)。胡惟庸顶不住了,拿出了一张所有官员都想要的东西——免死铁券。可惜,在朱元璋眼里只是一张废纸。因为朱元璋就是发这个。而且,这“废纸”有一项罪不能充——就是谋反罪。不过很巧,胡惟庸的罪名就是谋反。
    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老板一句话。”胡惟庸死了,和胡惟庸有关系的人也要死!胡惟庸堂堂大明朝丞相,给他送过礼、请过客、勾过肩搭过背的人可不少。所以,满朝官员几乎死光!六部的人一见面,不是“你好”,而是“你们还剩几个人啊?”到后来,这句话也不问了。因为每个部最多剩3个人,什么尚书、侍郎……全都见阎王了。
这次的胡惟庸案让满朝官员胆战心惊,但下次,只是一个小小的印章,就又能让满朝人掉脑袋。
 
14.空印案

    当时,地方账目需要上交到中央户部去核对、存档。但是,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马和双脚,所以一趟要很久。而且,当时规定,账目中严禁涂改,一旦有错,需重写一份,盖上当地政府公章才有效。重抄不难,关键是盖章。章又不能带走,你带走,县太爷总不能拿胡萝卜盖吧?街上敢私刻公章的也没几个。所以,闽南山区的官员,千里迢迢从闽南的春天,赶到南京来晒太阳,一对账目,哎呀,错了一个小数点。“兄弟,下次来的时候,记得多穿几件衣服,南京冬天比你那儿冷。”官员们年复一年的这样麻烦,于是官员用他们的智慧想出了一个办法。
    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临走时,多带几份盖上公章的空文件。到京城对账目时,错了也不要紧,大不了重抄一份罢了,用不着像以前那样,千里迢迢跑过来,再千里迢迢跑回去。不过,就这么一件小事情,朱元璋还是发威了。
    朱元璋下令,所有主印官全部杀头,副官全部流放,但有些人是冤枉的,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是个主印官,为官老老实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同行,才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见义勇为的人总是有的,应天府的秀才郑士利,给皇帝解释说:“官员们是为了方便才用的,而皇帝是因为怕小人利用才禁的,所以大家都没错,都是一场误会啊!”朱元璋给他的待遇是送他去劳改。因为郑士利不懂朱元璋,朱元璋的人生信条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一旦开始,根本停不下来。一旦报上来和空印案有关的,指导思想一个字“杀!”追加两个字“无赦!”朱元璋像一台不知疲倦的绞肉机,将官员吞入自己的漏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官员们一批一批地死亡。举朝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有一种说法,说皇帝如果把腰带系上面,就说明要杀人,如果系下面,就说明皇帝心情好,不杀人。这说法其实不靠谱,如果哪天朱元璋吃撑了,腰带只能往下系,那不就看错了么?这个谣言只能证明一点——朱元璋已经疯狂。


    朱元璋很纳闷:“为什么处罚再怎么重,官员们还是前仆后继呢?还没等朱元璋弄明白,下一位贪官就出现了。
    这位不怕死的仁兄叫郭恒,郭恒懂得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郭恒兄整日拉帮结派,使黄泉路上多了几个人陪他。而且这位仁兄贪腐的方法多样,其中运木头便是个好例子,他将长江上游的木头运到下游而不被发现,是因为他有绝妙的办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将木头扔进长江,顺流而下抵达目的地,这是个好办法,足以证明郭恒智商并不低,只不过运气太差。
    郭恒兄由于贪腐过于严重,被检举揭发。朱元璋大怒,命户部查账,结果情况属实,郭恒一党被连根拔起,其中,侍郎就有好几个。查出浙江秋粮被拿走近五成,土木工程不计其数,一个工部侍郎能贪成这样,也真是壮举了,况且还有这么多人陪他上路,应该死而无憾了吧。
    郭恒一走,同党自然没好日子过,而且老朱喜欢杀贪官,两点一综合,同党肯定插翅难飞。报上同党五十杀一百,杀两百。就多说几个杀字,不费事。此案杀掉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判处无数人死刑的主审官,可是老朱怕杀了这么多人激起民愤,于是就拉了这么一个与案件相关却又不相连的人。
郭恒死了,可是贪官没死,还有更多的人会像郭恒一样陷入死亡的阴谋。

16.蓝玉案

    先介绍此案的主角——蓝玉,并不是个文臣,而是个武将,而且立过大功,这件大功就是平定北元。
    当时,蓝玉受命平定北元,可以说打败蒙古人并不难,因为明军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平均几个打一个,不赢才怪,关键是在找到蒙古人。
    蓝玉已经在沙漠里走了很久很久,连个人影都没看见,他知道军中已经没有军粮了,再往前走估计是回不来了,回城还是前进,这是个问题,那么蓝玉的决定是——前进!回去只能是一事无成,但前进仍有一丝渺茫的希望,于是蓝玉抓住了他,他们遭遇了北元政府,一通乱砍之后,北元皇帝的玉玺被缴获,北选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蓝玉打仗是把好手,但遇到政治问题就不行了。胜利凯旋后,蓝玉就开始不正常了,先是进城的时候,城门官慢了一点开门,他就派人放火烧门。再是朱元璋封赏时给他封了个少师,蓝玉当场脑袋短路:“我的功劳难道不可以封个太师吗?”这就坏事了,当时朱元璋就不高兴了。
    此事之后,朱元璋对蓝玉的印象急转直下,有什么好事都轮不到蓝玉。而蓝玉也愈加过分,什么事都不请示朱元璋,直接自主决定,自己行动,直到朱元璋忍受的极限。

    洪武,朱元璋将蓝玉打入天牢,罪名是谋反。既然这样,蓝玉不死就是神话了,照朱元璋的性格,拉出去割个几千刀才舒服。所以,蓝玉是死定了。
   不过,蓝玉死的也算是痛快了,一刀下去,咔嚓一声,也没搞什么凌迟之类的把戏。蓝玉死了以后,朱元璋似乎有点撑不住了。

17.再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多姿多彩,从一位不知名的放牛娃到一位忍辱负重的小兵,再从拥有一方领土到最后坐拥天下。这一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了,但朱元璋走过来了,一生中有过希望,欺骗,情义,背叛……普通人经历过的,他经历了,普通人没经历过的,他也经历了。他做到了他该做的,不该做的也做了,虽然不可能成功,至少他曾努力过,面对过,尝试过。他认为自己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历史,他为此精疲力竭,可它们从未改变。因为社会,历史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而人类终不可逆时空而行。
   这一路走来,陪伴他的有许多人,他们或许忠诚,或许背叛,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他们终究没做到那一点:按自己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他们迫于生计,迫于时代,最终只能选择屈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从失业到参军是为了生计,从小兵到军阀是顺应时代。当然不排除他自己也努力过,奋斗过,但没有时间的衬托,他做的终究都是无用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奋斗当中,可能有些是为了能填饱肚子,那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温饱吗?有些人朝着自己的理想大踏步的前进,可终归还是大部分人倒在了路上,像陈友谅,张士诚……但还是在千钧一发抢到了终点线,像朱元璋成功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他们向前奔跑,它就是时间,但时间垂青于你,而你却抓不住时间给你的机会:只能像陈友谅他们一样,死在途中。好了 说说朱元璋吧。
   朱元璋自从大案要案办完以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试过许多种药方,找过太医,可情况还是没有好转,那些太医自然难逃一劫,都被判了死刑。杀人只能加速朱元璋的死亡,一生中他杀过无数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有些只是一些无辜的平民和清白的官员终归是死了,虽然很冤,不过马上朱元璋要来陪他们了。
   洪武末年,京郊马场。这原本是一大片肥沃的农田,但被政府征用后,撒上草种,成了皇室专用的马场。朱元璋老了,他骑上自己的马,回忆着自己的那些往事,不禁湿润了眼眶。想当年,皇觉寺里那个贫穷的和尚,红巾军队伍那个普通的伍长,南京城内那个焦虑的军阀,直到金銮大殿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历经两朝的朱元璋终于走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来了。
    



   未完待续……


                                                                        

27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朱元璋 最后更新时间: 2017年09月21日10时50分17秒    责任编辑1:陈锦楠 责任编辑2:杨红亚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魔界之战 下一篇小猪爬克里(一)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