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砰的一声,爆炸声响彻在罗布泊的上空。紧接着,一朵红黑色的蘑菇云缓缓升了上来。蘑菇云下面传来了许多欢呼声。原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身影。那就是林俊德。林俊德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压力自动记录仪,简称方块盒子。这个方块盒子对原子弹很重要。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原子弹。当时的压力自动记录仪没有任何材料显示,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在这种“二没”的情况下,他依旧向领导请求,在3个月内保证造好方块盒子。为此,他下了决心,去北京学习。
在坐公交车时,他看到了一个大钟,这个大钟给他了很大的启发。为此,开始在车上画起线稿。结果等他画完以后,车上已经没人了,而且他还坐了两个来回。一旁的售票员看后也很无奈,对他说:“同志,你以后可别再忘了下车!”林俊德赶紧跑下车。
后来,他又去了图书馆。然而,硕大的图书馆内,只有了了几本关于压力自动记录仪的书。所以,他看了起来。中午吃面条时,吃了一半,突然有了灵感,开始演算起来。后来,以至于服务员以为他已吃完,便收走了。再等到他又要吃时,发现面条已经没了。
林俊德在回到罗布泊后,有了许多灵感,便整天废寝忘食,昼夜不眠,专门攻克难题,但还是没有成功。经过了大大小小整整45次的试验后,他终于和团队研究出了压力自动记录仪。在整个团队中,只有他一个人参加过所有试验。可谓“以身作则”。
在原子弹爆炸以后,需要有人去寻找压力自动仪。林俊德为了找到,自己和别的两个人去找。但他不想让别人受到伤害,所以自己去了。
原子弹的试验成功,有很多这样默默无闻的院士,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