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是描写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与我们人类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关系。现在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实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互通,这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年的“十一”国庆长假,我有一个“特殊”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我和妈妈约定利用国庆长假去南京博物院参观。但是有一个很特别的事,到博物院参观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才可以。我问妈妈:“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啊,为什么还要预约?”妈妈说,这是数据化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去尝试一下这个新改变吧。妈妈在南京博物院官网上提前十五天预约10月5日的参观,网站提示我们选得这个日子参观,预约的人很少。你瞧,我们已经提前预知了未来。
很快参观的日子到了,10月5日那天,天气有些阴沉沉的,还飘着小雨,我们认为参观者会很少的,可是到那里一看,票务大厅人头攒动,队伍如长龙一般。我当时就傻了,难道我们要排队取票么?这样要等很久的。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取票,很意外的是票务大厅公告“在网上预约的参观者不需取任何门票,直接刷身份证就能进入展区参观”,你知道这感觉真是太棒了!票务大厅的队伍是进行现场预约的,要慢慢排。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而我和妈妈因为提前的预约,轻松进馆参观了,这样的便捷带给我大大的惊喜。
进了参观的场馆,人确实不少,毕竟是十一长假啊。可是参观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参观路径的两侧都陈列着展品,两边的参观人群基本上围了里外两三层,即使这样,路中间还是有空间的,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路线,到另一侧去看展品。数字化展馆吸引了很多小弟弟小妹妹来参观,他们活泼好动,在展馆里更是兴奋地四处活动,跑累了就在馆内的长椅上休息,充裕的空间让他们很开心。想起网上流传的西安兵马俑坑的参观大厅里,大家一步步挪着走的情景,南京博物院真是好太多了。
我和妈妈在进入历史特展馆的大门时,看到门口有一条非常显著的告知信息:“今日预约已满”。原来,网上预约和现场预约的参观人数到这个时间截止了,不会再有新的参观者进入南京博物馆了。这就是我们在网站预约时,看到的一个词“限流”的意思了。先是“预约”后是“限流”,南京博物院留给我两个“特别”。
回到家里,对南博这两个“特别”我查了资料,给我很大启发。
“博物馆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接受采访时表示,“实行预约制,博物馆就可以告知观众某一时段客流量已经达到什么量级,观众看到预约人数达到1.5万的时候,就知道进馆的体验比较好,超过2万时,就可以考虑是否换个时间再来。所以说限流的初衷和重点不在限制,而在于使参观体验可以预期,让观众心里更有数。”原来我的预知未来,是因为他们预先设计。
“南博的理想日接待量为1.5万人—1.8万人,但是2018年全年接待达366万人次,超过2.5万人的日子超过了30天。游客量比2017年上升了10%,创历史新高。是啊,尤其是节假日,蜂拥而至的人群对博物馆的场馆维护、安保提出了新的要求,络绎不绝的人流也影响了参观质量。我们既希望人们都来博物馆参观,亲近文化,又希望观众在我们南博有美好的体验,所以限流其实是在观众数量饱和后,对参观质量的一种追求。”
这两段被妈妈称为“官方发言”的内容里,每一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南京博物院可以日接待多少参观者?最多是多少人?最合适是多少?它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出这样的结果的?有那么多场馆,分上中下三层,会不会某一个场馆参观的人一下子涌进来挤在一起?后来,我在妈妈的建议下,查了全国其他博物馆的信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资料,在建设博物馆时,他们做了一个人流分析可行性报告,楼层分布为1层1650人;2层1650人,计算得出每小时参观人数为1100人,同一时间内约有3300人在馆内停留,即客容量为3300人。按照每天8小时的开放时间计算,每天的接待量为8800人。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包括极限客容量、最佳客流量、舒适参观客流量等指标,可以细致到每一个展区,制订极限客容量、最佳客流量、舒适参观客流量的应急预案或接待方案,并进行演练和完善。在这些详细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才有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场馆的科学化设计。
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者都采取了提前预约的方式。“网上预约”带来的益处是很明显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这样的方法安全、便捷,还可以节约时间,多在博物馆逛一会儿 。我的“太棒了”的感觉,实现的基础来自数据的统计,数据的分析。
还有一件事,是我在十一长假里亲身经历的“地铁限流”。10月1日晚上8:00整,玄武湖举行无人机表演和烟花表演。由于去看烟花表演的人很多,所以我和妈妈下午5:00就坐地铁出发了。到达玄武门站的时候,地铁跳站了,列车没有停下来。地铁直接到达下一站新模范马路站时,我们才下了车。在车站里我得知,为了缓解客流量,玄武门地铁站采取了临时封闭站台的方法,疏导乘客到邻站下车,步行前往。
对地铁采取限流措施,是为了节假日期间客流组织的有序。判断一个地铁站需不需要采取限流措施,就需要提前对该地铁站的人流量进行统计。统计出的数据上传到客流分析系统,系统将清晰呈现地铁客流的分布情况、高峰期、相邻站点的人流分布等,然后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 我们的这次地铁“跳站”经历,就是“限流”的一个办法。它保证了地铁乘客的安全,地铁的运营秩序。
参观南京博物院,和地铁“限流”这两段经历,都是信息传递和数据分析在生活里的运用,它与互联网支付、网上银行办理、大数据和“云计算”,都告诉我们数字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