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一种感觉,有些观点深入之后,有时候可能反而会让人偏执。如果是自然科学可能还好,毕竟是可证明对错的。如果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科,真的还是挺难证明其真伪的。
武志红可能算国内做心理学比较早的,以前文章中我还提到过我关注的三个公众号,连岳、教育自由谈、键盘上的经济,最近也经常反思自己有些心结,最近通过听、看、感受,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的感受:偏执。注意,没有思考,是感受。
人们在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观念里呆得久了之后,可能就会偏执,尤其是无法验证真伪的,谁也无法两次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嘛。
由此想到,融会贯通到底有没有缺点?缺点就是不再愿意更迭知识架构,新接收的信息都会被归入已有架构中,优势明显,缺点很少有人发现。优势是学得再多,最后也能抽象为很少的信息。缺点就是习惯了融会贯通思路的模式,就不太喜欢增加新分支乃至新架构的模式,长此以往,就会只用旧构架里的认知解释新现象,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偏执认知了。
《教育自由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自由和人性的尊重,更多地从局部出发,不是上层领导的思维架构。可以理解,不做领导的人当然是追求个体的理想状态。
《连岳》表现出来的一如既往地理性,与教育自由谈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他们面向的群体不同,但是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就是中小学生。开公司和自由职业最大差别可能就是需要顶层架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放大后可以是国家文化,这可能就是他的思想高度吧。这也可能是很多人批判他叛变了,叛离了原来的什么思想潮流(网上能搜到)。我觉得是因为他角色变化使得认识变了吧。
《键盘上的经济》因为其内容主要面向南京本地,而且主要就房产和股市(他没有再尝试写八卦类型了),其阅读量基本就漂在1万左右不动,留言也变得越来越少,他执着于真相,执着于为读者好,表达自己的认知。
心理学家们更容易把很多表现与心理活动建立关系,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但没有意识到,可是有时候想想那又怎样呢?胡爸就不喜欢深究,这反而也使得他更容易快乐,也是一种对浅层思考的偏执,我却喜欢刨根问底,喜欢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有时候可能帮助我很快看到问题本质,但是有时候也会让我多想了一些其实也没啥用处的事。“偏执”是个中性词,可能带来的只是认知上的局限。思路常调整,我导数最近提醒我的,深感意义重大。
每个人的修行就是如何不执着与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吧,这样才能参透,过得更自在,更舒适。
总体来说,可能连岳是相对来说能不执着于效果的,他要的可能不是写信人的清醒,而是所有读者群体的受益。他的回复中更多透露着为这个社会稳定服务,为个人的困境启发,其思维架构是不同于另外两个公众号的。大部分独立的公众号会凸显自己的独特性,自己的独特思想,这可能就会出现读者的同一思想群体性。如果站在社会更好层面,读者思想群体就不再具有统一属性。浅薄的观点,可能并不正确。最近忙工作的事,遇到困境,又想写下来,故有点乱,今天感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