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玄武湖·黄册库
2022-11-24 11:00:14 来源: 作者: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五年级1班 管子诺 【 】 浏览:975次 评论:0


大明图籍府,皇家六朝园。玄武湖梁洲,因南朝梁太子在此读书而得名。昔日“四禁”之地,今为市民公园,观菊赏景,游客如织。

来到玄武湖梁州,第一个要看的当然就是黄册库。黄册库是明朝专门收贮赋徭档案的中央档案库,黄册多达179万余册,为中国古代档案库之最,堪称奇迹。

今天我们讲黄册库,分三个板块:一是黄册库的创建;二是黄册库的管理与发展;三是黄册制度的衰落。

一、黄册库的创建

明朝的黄册制度是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完善的户籍制度了。

元末时期,以元顺帝修黄河引发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为契机,江南大地群雄逐鹿,战乱不休,这就使得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时,面临着一个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烂摊子。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赋役,就必须要尽快统计全国户籍。于是朱元璋下令,对全国户口进行核查,并整顿户籍,强化赋役管理。黄册制度就这样诞生了。制度自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其管辖范围内的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为了保存这些黄册,朱元璋下令在玄武湖建造黄册库,这里成为了皇家“四禁之地”之一。自1391年到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明朝的全部土地、户籍档案均藏于此,到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约建有960间。这里顺便说一下,四禁之地分别是:五军都督府(军队机构)、太仆寺(养军马的地方)、钦天监(观象台)、黄册库。

黄册,记载了人口档案、赋税等资料,是明代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登记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马、船等。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

那黄册为什么用黄色的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历史沿袭,自上古时期的黄帝,属土德,以黄色为代表色。自此以后,皇帝就以黄色为尊,穿黄色龙袍,黄色代表着皇家至尊。

其二,黄色代表土,土是黄色,人只有在土地上才能生活,记载土地的册子用黄色代表最合适不过。

其三,周朝时就有“黄口始生”这个说法,黄口,指的是三岁以下的小孩,我们应该很好奇,黄口为什么代表三岁以下的小孩呢?原来小三岁及以下的小朋友很可爱,就像刚出生的小鸟一样,毛绒绒的感觉,于是我们就把小孩子叫做黄口小儿。黄册是记录人口的,自然想到了新出生的黄口小儿,以黄色作为代表。

这些理由是不是就可以完美的诠释黄册为什么是黄色的啦?



二、黄册库的管理与发展

随着黄册数量的不断增加,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把玄武湖底的淤泥堆起来,又增加了四个洲,就初步形成了今天的五个洲的格局。洲上建的库房也越来越多,最后达到960多间。

黄册库的管理规定可是很严格的。首先一侧边是由城墙守卫着,另外侧边是靠近长江水面,建立了“南京沈阳左卫”,专门负责守卫黄册库,并且在那边树起了36块界碑,每50米就有一块,界碑线就是老百姓的生死线,只要迈过它就会被杀头。

只有从太平门才能进入黄册库。除了黄册库的工作人员,只有皇帝允许的人才能进去,且每五天才能进去一次。进入黄册库之前,必须搜身,搜到没有夹带任何物品进去,才予以放行;出去搜身更严,不能夹带任何物品出去。

进入黄册库没有桥,只有几艘船,分别是平船,楼船一号和楼船二号。平船有好几条,是给普通的随行官员用的。楼船一号与二号是给高级官员坐的,只有两条。皇帝定期派官员到黄册库检查,主要检查有没有人篡改黄册。如果有人篡改或者把黄册带出去的话,就会犯了枭首之罪,会在杀头之后把头颅挂在高杆上示众,以威慑众人。虽然这么严,还是有人以身试法,受到严惩。

你们有没有想过,黄册库建在玄武湖边上,四面都是水,难道不会潮湿吗?还有,那么多的黄册,会不会被老鼠啃呢?这里藏着一个毛老人的故事哦,以后有机会再讲。

三、黄册制度的衰落

黄册制度在明朝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着鱼鳞册(记载土地信息的黄册子)使用,互为经纬,促进了明朝的人口增长和繁荣发展。明初1393年,黄册登记全国户总数达10652789户,总人口达60545812人。虽然比我们现在的人口少了不少,但是在当时已经是盛世了。

明朝前期,特别是洪武至永乐朝时期,黄册的质量标准很高,后世之人称这两朝的黄册为“铜版册”,言下之意就是它坚硬厚实,如同铜板一样。但是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皇帝和各级官员对黄册编制工作重视度下降,各级官员徇私舞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黄册的监管制度也变得日益松散,黄册质量开始江河日下。其崩溃已是大势所趋。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皇帝不重视。拨出的经费不是很多,也不严抓。皇家的子孙后代很多,据说到了后期有100多万,说不定他们为了利益,还带头违反黄册制度呢。

二是官僚体系腐败严重。腐败导致了几个方面:一是,很多官员开始贪污经费,导致黄册的用纸基本都是薄脆的劣质纸张,黄册容易坏掉。二是,经费被贪污了,就找不到那么多人愿意花力气编制黄册了,数据就统计不准了。三是,很多官员和有钱人,为了贪污腐败,减少赋税,故意造假数据,进一步导致数据失去了真实性。甚至出现有些官员为了毁灭自己在黄册上造假的证据,故意在在装订的时候,大量涂抹掺有蜂蜜的浆糊,引蛀虫啃咬,以达到毁书灭迹的目的。

最后,黄册就变成了摆设,甚至通过造假数据变成了官员富豪搜刮平民百姓的工具,通过“飞洒”“死寄”“投寄”等各种方式把赋税转移到了穷苦人民身上。

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对比,就知道黄册的数据多么失真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6054万之多,而到了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黄册上登记的人口反而减少至5328万人。土地数据也是一样,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册上登记的全国土地总面积为8804623顷,而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黄册上的土地总面积只剩下了4292310顷,土地面积居然能缩水一半。

到了公元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时,居然发现黄册上记录的人口、田产等已经编到崇祯二十四年,足足超前了七年之久。原来是负责黄册登记的官员图省事,提前造册出来,可见黄册的数据失真到了何等程度。

封建社会,人口、土地,决定了赋税的高低,可以说是国家赋税的命根子。从黄册制度的衰败,也折射出了明朝中后期官僚体系的堕落,对关系到国家赋税的头等大事漠不关心,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在黄册库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到了明万历9年,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黄册制度彻底消失了。虽然一条鞭法的实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是没能挽救腐朽的明朝。

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皇帝的好多儿子纷纷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小朝廷,其中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小朝廷——南明,就建立在南京。手无缚鸡之力的弘光小朝廷,在清军杀来之际,不仅无力抵抗,而且连最基本的战甲都没有,于是朱由崧只得违背祖令,把黄册库里的大部分黄册都拿了出来,一部分用来做成纸战甲(本文作者很好奇,这有用吗?),另一部分则如同废纸般卖掉了。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可叹啊,当年千金也买不到的东西,如今却以废纸纤维的价格卖出去,真是千古一恨!




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黄册 最后更新时间: 2022年11月29日11时28分06秒    责任编辑1:管子诺 责任编辑2:教学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夏天随笔 下一篇你演我猜(胡哲谦)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