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花山,始于六朝,相沿不衰。早春二月,赏梅踏青,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诵诗词,听故事,徜徉文化历史,流连花海梅山。
山上赏梅,如果再配上点青梅,那岂不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吗?伴着美味的青梅,我们开启了跟梅花有关的历史故事。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也许读到这儿你要问了,这“水浒”是不是《水浒传》的那个呢?是的,这就是“水浒”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至于施耐庵为什么用这两个字,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们下次可以就此命题讨论一下,此处省略一千字。
且说古公亶父,你可知何许人也?古公亶父,名曰姬亶,生有三子:泰伯、仲庸、季历,季历生有姬昌。提到姬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姬昌天资聪慧,古公亶父想传位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于姬昌。但受于传嫡传长礼制所限,又不能将王位传给季历。泰伯、仲庸自知其贤不如他们的侄子,而且他们没有儿子,便决定让贤,躲到了江南之地。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皇季,而昌为文皇。太伯奔荆蛮,自号“句[gōu]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仲庸三让天下,在江南荒蛮之处,开荒种植了大片梅林。这片梅林并不是南京的梅花山,而是无锡的梅林。吴文化的起源就在这里了。
南京的梅花山现在规模远远大于无锡的梅林了。这里是赏梅胜地,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1500多年历史,占地1500多亩,约有400个品种,4万多株梅树,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美誉。
听完故事,移步寻梅。先去寻找了“梅后”,老师让我们玩了微定向,我跑对了方向,但却跑过了地点,等醒悟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得了个第四名,没拿到学分。“梅后”树上有三种颜色,白的、粉的、红的,姹紫嫣红,好一片美景。
接下来,我们又去寻找了“别角晚水”,这可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梅树,可惜我没看出来它与其他梅花的不同之处。它开着粉色的花,比其他梅树略高大一些,还用围栏围着。
我们就这样一路欢声笑语,欣赏着春天。想起了南北朝陆凯的那首《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