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庄子先生:
您好!
先生博学多闻,文采斐然,思想汪洋恣意。经常无拘无束地加入一个辞藻无限华丽的小故事,但其中又时刻阐发着寓于万物间的“道”。先生以随意的心郑重地对待万物,依乎天理,篇幅的长短完全看不到能不能把事情讲通。但或许正因为如此文采斐然,才令千年以后的后人觉得晦涩难理解,于是先生的思想大多被后世误读了。在后生所处的时代,有许多患上虚无症的人常把先生的思想挂在嘴边,作为一套好像能为自己辩解的说辞,把先生的部分思想简单的诠释为一切都没有意义。长期以来后生也是深信不疑。但机缘巧合下后生最近重读了先生的一些著作,有了一些自己浅显的理解,还望先生指教。
先生在《逍遥游》最开头,提到过一条鱼和一只鸟,而且对他们的描述中不知几千里也就点明了先生所描绘的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是没有办法用我们目前这种认知去真正认识到它的,它就是虚空。这是我们身边世界的真相。作为智慧生命的我们是自由的,是充满好奇心的,会用理性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物。但当思考到一定程度时,有限的认知以及有限的生命会限制我们的思考,于是便感到了茫然,痛苦与焦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宣言。
而所谓虚无症让部分人一种感受到虚无之后的很消极的状态。后生认为原因在于他们把虚无当做了终点,但其实虚无仅仅只是一个起点。他们把一扇门当做了一堵无法跨越的墙,于是便静止不再往下走。后生认为陷入虚无的恐惧和焦虑绝望的人们仍然没有逃脱对一种给定的意义的追求。比如西方有基督教者,能够在你出生之前给定你一个既定的意义。所有人出生之后都可以共享这个意义。例如世间通用的道德或者作为神的奴仆的责任,这些意义掩盖了虚空的真相。而认识到虚无的真相后这个意义不存在了,这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接下去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意义,所以只好停在这里,不过是囿于对古老幻想的渴求。
多数人们有这种想法固然有自己的理由,人类文明过去的历史与宗教里,一直以来都会有一个给定的意义,比如道德的总体估价。尼采认为这种道德假设赋予了人一种绝对的价值,与他的生命在生成和消逝之流中的渺小和偶然对立。并且他在宗教的叙事里留给这个世界完满性的特征,并且他确定一种关于人身上绝对价值的知识,并且因此赋予它恰恰对最重要之物来说适当的认识。它防止人把自己当作人来鄙弃,防止人袒护生命,防止人怀疑认识是一种保存手段。
但同时它把人的精神培养的很脆弱,他让人无比依赖这种给定的意义,所以当这种意义崩塌后,他们会无所适从把给定义的消亡看做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仔细想想,人生没有给定的意义,其实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只是我们会认为这件事很悲观,因为我们是被培养出了这种依赖性的。我们不论何时都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别人来告诉你,你的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是需要通过他人来确证的。用拉康的话说我们仍然是向他人的欲望屈服的。
后生认为认识到虚空只是个人探索的起点。虚无主义内核是一种总体估价的没落,人们不再有一个可以共享的意义。而虚无主义的重点在于要坚定的,彻底的直面人生无给定的先验的意义。意义要你自己去创造,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赋予生命创造的价值,或者可以从全心投入世界中获得的体验的价值。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真正悲惨的遭遇时也可以主动选择采取的态度,守住态度的价值。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只是后生的一些有感而发,不知道这是否可能就是先生想表达的思想,如果有可能的话,真的十分想听到先生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南师附中
邓霁轩
202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