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中国面对国际形势严峻,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科技工作者都投身到了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乔登江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一九二八年三月八日,乔登江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九岁时,为躲避日军的轰炸,他的右眼不慎被击伤以至失明。虽然失去了一只眼,但他仍没有放弃寻找光明。直到二十岁时,他找到了光明——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从事地下工作。
三十六岁时,乔登江被调去马兰从事秘密工作,虽然明知归期遥遥,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当时的试验基地条件比较差,但他每天都任劳任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尽情欢呼之时,乔登江以及同事们却默默地冒着危险,冲进核爆后的爆心收集数据。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数据也极大地推进氢弹的研究。
“我总是有一个想法,积累了那么多的技术成果和数据,不把它归纳出来给后人做参考,哎呀太可惜了。”乔登江自己这么说。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主编了《核爆炸效应参数手册》,其后一部七十万字的《核爆炸物理概论》也问世。这两部著作都影响了几代人。
直到八十四岁高龄,乔登江仍坚持着国防研究,并挥笔写下“年过八十尚能饭,愿为国防献终生”。二零一五年五月八日,他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