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珮云说过:“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充分说明,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全面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窃以为,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教育是楼层,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基石。面对社会上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有凶杀闹事的,有变相体罚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伦理道德的沦丧,究其原因,缺失的是一颗辜负于社会的责任心。人常言:“三岁看老”这种说词虽是偏激,却不无有道理。这也是对一个人道德水准主观判断。故而,家庭教育要以道德为重,以孝为先,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生活带来的愉悦感。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热心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一个丧失伦理道德,变态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他将无疑成为社会的绊脚石,他的学识越高,那么他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是社会的人,作为家长应该站在更高层次审视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对社会的作用及价值。家长更应该反思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单纯要求孩子在狭隘的范围内,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自己,这未免显得低俗庸化,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去关注孩子,以优良的传统美德熏陶孩子,为其塑造健全的人格而付出必要的心血,这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开发孩子内在的潜力,挖掘孩子的“善心”,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孩子在未来的路上才不至于走上歧路。
首先,以孝为先,以德为重,净化孩子的心灵。
家长的身教来教育孩子,胜于言传,时下,虽是人文性的教育,怎奈好多家长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仍然进入人们的视觉,这不仅遏制了孩子的个性张扬,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孩子对待其他人莫不如此,社会出现上各种暴力事件,正是道德沦丧的结果,这也是当今家长错误身教的结果。家长的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其采取暴力教育,不如尊重孩子的人格,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不妨身先士卒,首先做到,也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事迹洗涤孩子心灵,,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实际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一举两得的事情,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让关爱为孩子保驾护航。
“严是爱,亲是害”说词偏激,严格是爱,但是必须把握度,亲是有害,这就要看亲的程度,亲是付之于内心真爱,并非溺爱。好多孩子出现叛逆的心理无不与家庭教育的“严”息息相关。其实孩子的为人处世,学习动机无不彰显着家庭教育素养高低。关爱孩子,并非是对其物质的满足,而是对孩子精神的鼓舞,如果家长以严表示爱,那么孩子是抑郁的。他的学习具有盲目性,只是一种机械的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去学习。至于创造性思维将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培养的孩子成为一种奴婢性的人,想当然地,进而影响到孩子,在学习中以畸形的眼光对待人和事物。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的心理便有了优越感,什么总是以他为中心,养尊处优,养成骄横,无聊取闹,稍有不满足自己的愿望的,必将做出极端的方式来威胁家长或者教师。溺爱有百害无一益处,由此,父母要给予孩子无私的关爱。以严而有度的爱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第三,对症下药治疾病,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每位家长要善待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不可能每个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一流的。如今“攀比”之风盛行,好多家长总是高标准严格要求孩子,非得自己孩子鹤立鸡群不可。即使一次考试,只要孩子能名列前茅,就喜形于色,大加奖赏。一旦学习成绩低下,脸色便是难堪。要么指桑骂槐,要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新闻爆料狼爸虎妈,鹰爸的教育方式必将遏制孩子的正常发展。即便他在目前尚且能够取得一时效果,孩子未将来必成才。因为极端的教育方式中,注入人为的因素,这必将限制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现代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克隆,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再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往往是“坏孩子”。所以家长要摆正心态,采取不同的科学教育方法,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发展,即便他的成绩是低下的,但是他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样的教育结果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综述之,家长们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与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如“让孩子不要输在道德的底线上”,至于中国式陪读,有偿家教,另起锅灶的教育方式,并非英明之举。家长们还是记住这样一句话:“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来抓,健全的人格教育,才是当今教育所提倡的。
http://xiheljh.blog.edu.cn/2012/7839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