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师一条“警告”兼“告状”的短信,让醉心工作的作家老爸惊出一头冷汗。之前要给儿子“快乐童年”的信念随之轰然倒塌。围绕着考试,老爸赤膊上阵,做起了全职“家教”……取经、消化、论证,其做法可圈可点,故事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不因为是父母,就一定合格。不因为汗水,就意味成功。让我们随着一位作家父亲的笔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近亲情。
一位作家父亲给读初中儿子做“家庭教师”的心路历程
陪儿子读书
华诚 / 2014年3月6日
A:“警告”短信惊醒作家爸爸
坦率的讲,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突然出现在秋日的一个午后,那天,刚上初二的儿子的老师发来了一条短信,大意说:您的孩子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马虎、知识漏洞多……令我毛骨悚然的是最后一句:如此下去,将遗憾终身。
老师的“警告”短信让我打了一个激灵。当天晚上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将儿子的书包翻了个底朝天。情况还没有到老师说得程度,该写的作业是写的,该考的试也参加的,儿子的考分就是一个中等生。
那晚我留意到,儿子的作业本上有一页自荐书,可能是开学初选班干部用的。儿子写到“我想做一名小组长,理由是四年级以来,一直就做小组长。有信心做好”。我故意问儿子,怎么只想当“小官”,不弄个团支书、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的“大官”做做。我知道,“高官”需要“高分”才能当,儿子成绩平平,即便写了也是白写。个头已经齐我肩膀的儿子并没有解释和争辩,我的追问之下,他选择了沉默。
我几乎看到儿子内心的自卑,恰恰被我之前所忽略了。老师的“警告”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下定决心,首先要把儿子的信心找回来。他以后的路还很长。
B:恢复信心如考分更重要
怎么重塑信心?围绕着这个话题,我们父子之间有了一次正式的谈话。我和儿子谈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上学的意义?二是学习目标?三是如何行动?看似容易的问题儿子回答得很含糊。于是我和儿子谈起了“常立志”和“立常志”的区别,让他做出选择。我明确地告诉他,上学的目的,并且和他一起制订了三步走的方案:先确定优势学科,进入前十,再实现下一步的超越。儿子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自信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绝非外界强加就能生成的。我开始想办法,儿子在小学时期有两项特长,一是打乒乓球,二是下象棋,都属于无师自通那种,据他说目前在本班找不到几个对手了,可惜学校并不考核这些。我决定在他的优势项目上给“点赞”,带到我们单位工会那些一流高手过过招,赢自然很难,但那些高手叔叔一定会鼓励和夸奖他。别人的称赞比家长的“吹捧”更有说服力。
儿子小学时候就爱琢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楚汉传奇》、《朱元璋》一类的历史小说。例如“三国”几百个人物的姓名、性格、使用的武器及命运归途,他了如指掌。我就顺势利导,给他进一步找信心。以前双休日陪他看《多来A梦》、《家有儿女》,现在陪他回看“百家讲坛”,或者《三国演义》碟片。我很“虚心”地听他介绍剧情,不时还要“请教”上几个问题,碰到拿不准的,让他把原著搬出来求证。
我坚信前因必有后果,耕耘必有收获。儿子现在的一些爱好与对他小时候的引导有关。二年级时带他去参观明孝陵,给他讲明朝那些事;三年级带他去爬八达岭长城,在好汉碑前留影。四年级在徐州汉王墓道里看金缕玉衣……往日的点滴终于发酵并内化他的知识储备。
一段时间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在一点点回来。看他侃侃而谈、眉飞色舞的样子,对我也是一个巨大鼓舞。
C:父母合格要靠后天学习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做父母是天然的,做合格的父母却是要努力的。都能理解,老子教训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不管对与错,儿子都得遵照执行,因为他是老子。实际上,做父母一定是要学着做的。
我开始积极“备课”。浏览了网上的一些教育心理学文章,买了不少育儿类的图书,特别是对小男子汉的培训方面。《扬子晚报》每周的教育专版,会用整版篇幅介绍一些“牛娃”学习法,我小心翼翼剪下来,再贴到一个本子上,有空拿出来琢磨琢磨。我抽空向学校跑,与儿子班主任和代课老师一一接触,建立热线联系,请他们支招。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王军校长是我请教最多的名师,他将自己的教育著作送给我研读。
我边学边实施我的辅导计划。在时间的监控上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整儿子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6:30起床,早饭前晨读20分钟,而且是放声朗读。晚上6:30吃饭,10点前必须睡觉,作业写不写完都得睡。另一件事就是停掉之前的双休日补习班,和疲劳战说“再见”。我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
我每天给儿子批改家庭作业。虽然当年我初中知识学得还不错,但辅导起来还是力不从心了。我从代课老师那里拿来了《参考答案》。每天晚饭后,儿子做完一门功课,交过来由我批改。错题打“X”,儿子需用异色笔订正后,我签上名和日期才算通过。
就这样,“陪公子读书”的重任从他母亲那头渐渐移到了我这头。儿子初二第一学期在我们的摸摸索索中结束了,单从期末考的成绩来看,中止了之前考分持续下降的趋势。我也知道,其他家长那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也没闲着。因此,面对这个成绩,算是初战告捷。
D:老爸高瞻远瞩教“战术”
打赢一场战斗可以只重视战术,打赢一场战争则要重视战略。我给儿子做战前动员,让他向最差的结果进行假设,向最好的方向进行努力。现在大学之门不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千军万马独木桥”那般难进。我这么讲,是希望他能够放下心里包袱,轻装上阵,一路向前冲。
我还给儿子分析了学科特点。数理化以数学为基础,文哲史不分家。也就是说学科之间看似不相干,实际脉胳相通的,因此重在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说得更具体一些,语文重在积累,数学重要思路,英语重在对话。如果从技巧来讲,语文是“中医”,见效慢,但治本。数学是“西医”,立竿见影,分距拉得大。英语则是“中西医结合”。儿子就笑了,说我这个类比很不妥,好像每个学生都病人似的。我说,儿子你进步了,都知道怎么打比喻了。
我还给儿子支招说,众多的学科中,要有一个拳头产品,也就是“开路先锋”。打头阵的旗开得胜,必能鼓舞士气。考试也是这样,拉开分距,赚取信心,其它学科在平均线之上,总体成绩就不会忽上忽下。“稳”字当头,老师才有招可施。这也是当年老师给我们讲的战术。
E:文科实战,作家老爸有一手
儿子毕竟是一个心智还未发育好的孩子。我说的这些东西,他未必听得明白,或者是嘴上说懂了,心中还是一团浆糊。关键在操练中消化、吸收。
我把他的书桌从卧室移到客厅,新添置书架,将初中阶段该读的书购齐备。儿子喜欢书法,墙上也挂上条幅,备好笔墨纸砚,努力营造出“书香门第”的氛围。
在如何读书这个问题上,我拿古人说事。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我说,古人不爱护书本,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读懂了多少。可改成“读破万卷书”,如此更传神。
读书要活学活用。初二年语文开始接触到鲁迅的作品,对于00年后的孩子而言读懂不易。抽了一个周末,我们全家出游去了鲁迅故里绍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老台门到新台门再到咸亨酒店,孔乙已、闰土、祥林嫂……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走进了现实,与我们“零距离”。再读作品就亲切地像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给儿子传授学习语文的心得。要采取“倒逼”机制。老师对课文“疱丁解牛”后,就要着 手写作文,把写作技巧都“临摹”下来。练练手之后,才能理解别人文章的精妙,也才知道自己手艺几何。从应试角度讲,语文卷面上阅读和作文占到70%以上,这一招不仅可以考好试,也能内化成自己的内功。我很自豪地对儿子说,这一招就是我当年摸索出来的,屡试不爽。现在传给你,就算是祖传绝技。
有一天老师电话里对我讲,这段时间,儿子学习劲头不错,态度很端正。再发发力就能冲上来了,我心里忽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和躁动。
F:拼输赢,最后比谁更用心
儿子一如继往的上学、放学,我也一如继往的尽可能回家吃饭。因为陪儿子读书,我觉得父子的感情都加深了。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儿子则是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外套。我终于理解汪正祺先生为何感慨: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也深深体会到为何打虎要亲兄弟,上阵要父子兵。
我的心渐渐变得安宁下来,但有时看到儿子不开窍的样子,也会失去耐心,勃然大怒。但可能也只有儿子才令我变得如此反常。等儿子成人,有了孩子,由他教孩子读书时,一定会体味到我此时的感受。
最后还回到“陪公子读书”的话题上来,儿子正在沿着我们一起摸索的学习方法往前模索。我想,如果哪一天,能侥幸取得一点成功,那不是赢在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赢在谁比谁更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