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作家写作课堂多学科知识整合研究
2015-09-24 09:25:20 来源: 作者:谢震 【 】 浏览:2078次 评论:0
    赏能教育法本身是一种教育思路,每个老师和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均可对孩子由“赏”而“能”。赏能教育法的理念有三条:“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赏识出才能,亮点带全面;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因此,在写作这一永恒主题与亮点之外,通过辅助训练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便是赏能课堂的重要内容。把多学科知识整合到赏能写作中,是行之有效,也是当下赏能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一、赏能写作课堂多学科知识整合案例
    创作长短篇作品都需要调动非常多的因素,“要调动的不仅是语文老师要求的写景、写人、记事之类,而且是所有他掌握和没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出处同)其实,赏能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做到了在写作中整合多学科知识。
    案例1:大天使班的王珮璐创作的短篇《中学生身边的法制》中写道:“《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14周岁以下的犯罪行为不予刑事处罚……而事实上传谣和造谣都已经构成了违法。”这就涉及到精确的法律条文,也渗透了其对法律案件的初步理解,小作家在写作中必然加深了对具体法律知识的认识。她所创作的《天使历险记四》中描写主人公研究“红线巫术的解药”时非常细致:“……然后把取出的那三份合在一起,用蜜蜂水浸泡43.2秒,再把其它的几份用醋浸泡,烧制100.43秒,再和一起,顺时针和5圈,逆时针和9圈半。然后把它划成一颗仙丹,在冰箱里冻54.2秒,取出,再把它用水泡开,给病人服下即可。”这俨然就是一个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虽然整个叙事是小作家想象的产物,但一定是出自对化学实验的观摩与分析,抑或是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所得来。想象绝对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在写作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基本前提仍是阅读。
    案例2:另一位大天使班成员黄今在他完成的作品《恐人》当中做出这样的描写:“2024年的地球,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6个国家,17个空间站,8艘航天飞船。人类的武器除了核弹,便只有这些了。联合国在8月2日召开世界大会,正式发布了几条预案,各国尽力修筑地下防卫措施,且拥有空间站的国家用航天飞机运送核弹与推进器上空间站,随时准备核弹发射与自爆。”黄今在创作这一小段简短的语言时,成功将国际政治、空间宇宙、人类军事科技三个方面的知识背景交叉在一起。而且“恐人”本身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存在,是由古生物学家戴尔·罗素在1982年提出的科学假说,这都说明小作家具备丰厚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具备足够的阅读量的前提下,在写作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是非常简单且自然而然的事,黄今在创作《恐人》的时候绝对没想到要进行刻意的知识整合。
    案例3:李云龙在他的短篇《人能“多肢多足”吗》有过精辟的论证:“昆虫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到了物种的进化方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文有误,此做更正)。那么这么说来,长有多肢多足的人即使在古代出现过,也可能适应不了双肢双足的人的生活环境。从而被淘汰掉。并且,从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开始,至今的灵长类动物,都没有出现过“多肢多足”的变异种出来。甚至地球原来的“霸主”恐龙也没有留下过“多肢多足”的变异种的化石,则更说明地球陆地只适合“双肢双足”或“四足”的大型动物生存。因此我的观点是:地球陆地只适合今“双肢双足”或“四足”的大型动物生存,而属于生活在陆地的大型动物的人类,自然不可避免,想“多肢多足”应该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李云龙具备多么丰富的生物学常识,只仅仅是这段完全符合逻辑的论证方式就不得不令人赞赏。其首先引用经典学术作品《物种起源》给予自己理论依据,又提出考古学的事实给予了科学依据,最后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结构清晰,证明无误。体现了小作家将科学事实与逻辑推倒进行整合的能力,这当然都是在写作中进行的。
二、写作与多学科知识整合方式的简要归纳
    结合孩子的创作和教学本身来看,具体的将多学科知识整合到课堂与写作中的方式有很多,在此予以简要归类:
    (1)递进方式。需要分阶段确定课程的小主题,如“货币”、“银行”、“全球经济”等,目的是让孩子在头脑中将不同主题内容联系起来,并得到规律性的概括与深化,以为写作提供多学科借鉴。
    (2)交叉方式。寻找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如上文中的货币可以联系到古诗词中商贾买卖和钱财使用的描写,这将激发孩子创作与联想的兴趣点。交叉方式最适宜孩子想象力和创作欲旺盛的阶段,孩子在写作中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
    (3)导引方式。直接从具体学科入手,例如引导孩子探寻祖冲之如何用算筹计算圆周率的,中国古代在没有运算符号的情况下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导引方式主要挖掘孩子的学科深度,并最终在写作中体现出来——通过在小说创作中设计相关情境,例如“科学解密”、“闯关探险”和“寻找古人”等。
    (4)实验方式。直观直接地塑造孩子的科学思维,例如已经开设过的赏能实验班,后期还可以将物理化学实验引入课堂,使之作为辅助训练的一小部分。最后将数据分析还给孩子,对于数据的分析与思考将成为孩子写作的重要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他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于实验方式的直观、有趣,低年级的孩子必然会将此记录到创作当中,所以实验方式对天使以下级别的孩子最为有效。
三、写作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特殊方式——图形案例
    运用图形(图表、图画等)是赏能孩子在写作中不自觉进行知识整合的特殊方式。如果前面的案例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那么运用图形的方式往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也使写作变得异常生动有趣,于“无法中生出法”来。
    案例1:通常,孩子在创作长篇作品时会将目录拉出来,对于创作欲旺盛的他们,一次拉出30个以下的章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当驾驭数千、数万字之后,很多小作家对前后文的连贯性以及后文的发展就有些“费思难解”了,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与补充,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提前做框架图的必要性。陈清扬所作的《八卦阵》框架图就很好地解决了创作的持续性问题,同时体现了逻辑学的步骤分解与具体分析。见下图:
 
陈清扬所作的《八卦阵》框架图
 
    案例2:大天使郭马丁在曾经的《空难》与如今的《太平洋战争》和《空军1号》中都有一个鲜明特点:会冗长地罗列所掌握的技术设备信息和操作方法,例如飞机的型号和驾驶方式。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是无可厚非的,反面也说明其已经将军事和科技的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不仅不是没有话写,而且是到了储备量极大以致倾如流水的地步。郭马丁在结集的《空难》中搭配了几幅自己画的插图,画中的飞机完全具备科学性,他已经不再依靠完全的想象写作和绘图,而是依赖科学知识的整合。见下图:
 
郭马丁在结集的《空难》专辑中自己画的插图
 
四、在写作(辅助训练)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具体操作——以图形为例
    将多学科知识整合到写作中的引导方法有很多,通过直观的图形在孩子的写作与课堂的辅助训练中确实有着直观迅速的效果,以下将从具体的图形形式简要介绍多学科知识整合的具体操作内容。
    1.初学诗歌的图表引导
    学写诗歌(主要指古诗)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方法,更不存在所谓的模板,如果说有,那唯一分方法就是阅读。任何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都要从阅读以及从基于阅读的模仿开始,正所谓“比着葫芦画瓢”总归像个瓢。而当这个“瓢”无限接近于葫芦的时候,创作水平就达到一定高度了。这就相当于对圆形进行分割,当分割出来的多边形无限接近圆周的时候,就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以下是初学诗歌的图表引导,主要用来规范小青蛙、千里马、凤凰三个级别孩子的古诗写作。因为古诗尤其是格律毕竟不是自由诗,也不同于长篇创作,有着自己的特有的“衣冠纽扣”,所以图表引导还是必要的。
    注:请按步骤操作,除标注之处外,其余为步骤五。
    2.数学回文与回文诗写作
    回文不管在理工学界还是文艺学界都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清代诗人李旸写过一首回文诗《春闺》,第二联为“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不仅如此,李旸的这首诗全篇回文,难能可贵。在数学中,也有文学中的回文现象,例如:121,58185,33333等等。其中最注明的是回文数猜想。即任意写一个自然数,并把它倒过来写成另一个自然数,然后将两数相加得到一个和;之后再将和倒过来,与原来的和相加。如此重复,在经过有限次运算之后,必定会得到一个回文数。例如:
4817+7184=12001
12001+10021=22022
    既然回文这一有趣且特别的形式在数学和诗歌中都有涉及到,那我们接下来在凤凰、天使级别的班级中就可以尝试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诗歌,即回文诗的创作。这里只做简单回文诗的引导,图表如下:
    注:请按步骤操作,除标注之处外,其余为步骤六。
    3.哲学思辨与几何图形
    赏能江宁校区这阶段的教学主题是“科学思维·发现之秋”,小青蛙班前阶段针对“发现”到户外寻找了十几种树叶。这时我们发现,每种树叶各有其特点,甚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充满了矛盾与不同。基于此,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与发展的源泉,而古代的辩证法却是克服矛盾以寻求真理的方法。围绕这个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唯心主义体系。当我们再次观察这些树叶的时候,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树叶呈现为对称的几何图形。而且,原本世界上并没有数和几何,数与几何都是被抽象出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崇尚数的哲学学派。那么我们也就能从树叶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与对称轴:
 
    哲学思辨与几何图形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对天使级别的孩子进行辅助思维训练,以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与多学科学习能力。(注:大天使孩子可以带入更复杂的几何运算,这里不做讨论。该方面敬请参阅王立宏院长推荐的两本书——《啊哈!原来如此》与《啊哈!灵机一动》,美·马丁·伽德纳著,从小学中年级到中学皆适合)
    赏能教育法是一种人生哲学,目的就是使孩子变得优秀。作为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它又将在教学研究上做出有益的、开放的探索与尝试,目的同样也是为孩子打好人生基础,凝聚优秀因子。赏能教育所提高的孩子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赏能所做的是“拨云见日”、“去伪存真”,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不同学科的关联,并成功运用到写作中,做到量与质的同步提高,做到”见山知群,见水生根”!
 
    参考文献:

    ①引自王立宏《赏能教育法秘笈》·赏能教育内部资料。
    ②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5页。
    ③引自中国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数学班讲义。
47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作家 写作 课堂 多学科 知识 整合 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 2015年09月24日13时24分30秒    责任编辑1:王卓 责任编辑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如何让不爱读书的孩子写出好文章.. 下一篇牛娃不是别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