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跑步很舒服,阳光很好,唯独眼睛要眯起来,但是想到这是植物生命的繁荣,借助风力在努力地完成它们的使命,我也就感到心旷神怡。很快,我就进入了跟自己对话的状态,已经忘记了手臂和大腿在按着固定频率摆动。
在小升初这个大环境中,我似乎给我家装上了围墙,因为不关注这样的信息,没进入任何一个升学群,以至于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外界择校的繁忙。(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大数据的偏好了,因为我没有浏览过此类信息,以至于没有给我推送过相关信息。)这几天有幸与几位不相识的妈妈聊天,才得以看见围墙外的情景之一。
关于选择。优秀的孩子手握几个学校的选择,爸妈们还在不停增加选择的学校范围,似乎变成了谈判专家,每一个学校谈判都要学校承诺进入最优班级。我很好奇地询问:“不是开学会有分班考试吗?”家长们回答:“那不行,现在要给一个保证,不然我家肯定签某某学校。”我忽然有一种感觉,这似乎有种找男朋友时问对方,你爱我吗?你会一辈子爱我吗?如果有自信,又何惧分班考?如果想进优班,又为何不暑假努力一下?别人的保证会增加自身竞争力吗?如果成绩好,又何愁进不去优班?如果分班考时,没有竞争过别的同学,在优班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我觉得人生没有最优选择,不管现在选择什么,对于一个处处用对比心态看事物的人来说,未来都会不满意。人生从来不是因为某一次选择形成的轨道,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每一次选择不断修正,并让它成为“过去的最优选择”。人生路上存在不确定性才是一直会进步的基石。
关于不确定性。为何我们成人会焦虑,因为我们都是趋于确定性,我们害怕不确定性,但是生活的确定性是人生平庸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平凡的人生或是平淡的生活,这里不讨论优劣,平凡、平淡也是我们绝大部分的常态)当年我本科毕业有四种选择:第一保研本校,第二保研外校(和本校只能选其一),第三去考研更好的学校,第四和同学一起申请国外读书,最后我选择了确定性最大,最省力的保研本校。我承认我内心的恐惧,对不确定的恐惧,对付出努力得不到的恐惧,对出国还要再边读书边工作压力的恐惧。对于曾经少年的我,也许并不会这样选择,初三时,被某警校挑中,爸妈去学校和招收人确定,记得当时我边哭边说:“我不要去,我要考高中,考大学。”从父母角度考虑,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预期有保证,还能早点带来经济收入补贴家用。但是对于我们那个地区,上高中比例都那么少的情况下,高中大学是一条很长不确定的路。因为当时的我是孩子,没有恐惧,没有生活的经验,所以才会跟随内心,而不是跟随实际。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生活经历的增加,我们越来越偏向于确定性。我们现在对孩子人生之路的选择,就是基于我们的这样一个已经成型的思维。我们害怕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走社会上最大众化的路线,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当我有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我必须打破我原来已经形成的认知和勇气的局限,才可能培养出一个超越我的孩子,不然孩子就会在我的局限中成长,我的局限困住了她的成长。我对世界万物需要拥有一个平等的心态,理性的思维,辩证的态度,我的孩子才会用包容开放的思想去对待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我必须有勇气去面对一切不确定性,接受所有事情的发生,做事情不畏手畏脚,并且不抱怨,努力去改变现状,我的孩子才会有勇气不断去突破她的极限。不要用我们家长已经被人生经验、社会以及自己的恐惧固化的思维,去给孩子做他们才刚刚开始的人生选择。首先,我必须拥抱不确定性,我可以接受孩子不走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路线,我才可以接受孩子不随大流去刷题的模式,我才可以沉下心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对偏离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断进行修正。幸运的是,我们孩子所处的时代变了,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而真正的“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
勇敢的心,问自己要结果,不问别人要承诺,拥抱一切不确定,让人生之路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