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写下了这段文字,记录一位小学生妈妈的生活和心理成长,mark。
如果你有一位高敏感、高需求宝贝,是什么体验?恭喜你,你会有一个情绪感知能力极强、能轻松get到爸爸妈妈潜台词、能读懂表情背后的心理、甚至容易理解大人世界的一些social逻辑……哇哦,听起来真是很棒呢!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与此同时,你也会体验到高频率的各种花式哭法,胆小、容易过度担心、情绪化,对父母感情关爱的需求很高。
但其实总结一下,很多哭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成绩不理想,在学霸如云的班里,感觉技不如人。特别是觉得自己努力了,好像还没有明显进步。
2. 遇到难题,这其中大部分可能是来自课业方面的难题,少部分是生活中的难题(包括第一次赏能售书,哭得稀里哗啦)。
3. 人际关系遇到不顺利。其实,这可能很多孩子都会遇到。
如果是钝感力强的宝贝,可能没有多少外在表现。然而遇到这些事情,我的女儿就变成了“林妹妹”。成年人的思维往往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也是这样,每次跟她沟通,希望能帮忙解决问题,这也是我的一贯思路:哭有啥用呢?要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这种说教,往往适得其反,最后可能还被贴条:你不理解我。过程跌宕起伏、结果鸡飞狗跳,我们相互生气。
女儿有时还会说:我不想去上学了。虽然我知道,这只是情绪的发泄和吐槽,最终还是会乖乖背着书包去。但这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不停地思考如何破局?学业上的事情,如果能够提高成绩,达到她的预期,形成正反馈,自然最好。但这不是件马上能做到、很容易的事情。跟老师的沟通也让我知道,其实她没有我想象的脆弱。在学校,她乐于助人,老师表扬她是好帮手,同学们也信任她,每次选班委及各种评优评奖,她都能高票当选。应该要看到,这也是一种能力呀!未来的AI社会,再难的题AI可能都能快速解答。例如昨天我们尝试用了豆包翻译《早慧儿童谜语》之油条,结果很棒呀!比我们绞尽脑汁优秀得多。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怎么样找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兴趣点,引导发现?有兴趣才能有内驱力。例如上赏能,周日早上女儿能做到七点起床(比平时上学起得还早);啦啦操训练连续四小时,不喊苦累。因为这是她愿意做的事情,主动性更强,我们做到支持就很好了。
另外陪伴学习很重要,不光是坐在一起陪伴,那些课业难题我们帮着学,更能解决问题。作为家长,得先让自己面对孩子情绪时冷静、不焦虑。这一点,在和王院长的聊天中,我觉得收获很大。一是要尽量让期待和结果不再失衡错位: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提升能力。这里面,提升能力肯定是更好的选择,比如经过努力提升成绩,孩子会更有信心,也能看到拿到好成绩的确定的路径。不过如果努力了结果不好,这时候就需要降低期望值,平衡心态。二是看长远,比如小学阶段看到初中的方向、甚至未来工作生活的方向,可能不再纠结于一些现实的分数。
当孩子被情绪裹挟时自己很难做到客观理智,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情绪被卷入(我也在自我修炼中……感觉自己有点升级,但还远远不够)。我问她:“你每次哭的时候想什么呢?”她说:“想妈妈抱抱、安慰我。”看啊,就这么简单,但怎么还不容易做到呢?继续修炼自己。
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