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一书讲了明朝273年的历史,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三/四本。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守仁和于谦。这两本书讲的是明朝从朱高之至朱见深二位皇帝在位时发生的事,其中有因土木堡之变而引起的北京保卫战,王守仁一生中的多次悟道……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于谦,当你听到于谦二字,你估计只会想到他写的《石灰吟》一诗,但是你读到“只留清白在人间时”,你是否想过?是多么认真的人才会写出这首诗。下面我就来给你们讲一下于谦的大事。在土木堡之变,明军12万精军全军覆没,北方的瓦剌想:明朝精兵都如此弱,可见明军有多么的孱弱,我只需悄悄动点兵,看你明军怎么跟我拼。但是瓦剌是大错特错了。之所以土木堡之变会惨败,是因为有一个半文盲总司令王震,于是瓦剌军开始一路往京城赶来,不过在京城的于谦也没闲着,他把通州储存的大量食物全搬至京城,并把一个个吓出神经病的军队重新整顿,就在京城等着瓦剌军,当瓦剌军来到时,眼珠都快滚地上了,原来瓦剌首领也先原以为明军是个空架子,咱们瓦剌军必然不战而胜。结果当他来到城下,明军却已摆好阵势在城外等他。于是瓦剌首领也先想去试探一下,可是他们没想过在土木堡时明军是绵羊,但现在明军却是饿狼。于是明军大呼杀敌,势不可挡的劈头盖脸的向瓦剌军冲来,瓦剌军被此情景搞得呆若木鸡,第一回合,明军就杀了瓦剌军数百人,且把敌军抢的明朝百姓全部带走。在朱祁镇被抓时的太监喜宁,他是个超级卖国贼,他给也先提出一堆主意,却一个接着一个失败,而也先却一直都在听这个卖国贼的建议。最终于谦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于谦在多绝望的时候都不会放弃,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理。
在北京保卫战上,于谦如此勇敢,在如此黑暗的官场上。他想到了那么多的主意,可是于谦的结果呢?自古以来,每逢在很黑暗的环境下,清白者的结局往往都很惨。于谦也是这样,徐有贞在朱祁镇的面前说于谦另立外藩,不愿和谈,拥立新君,但朱祁镇却没答应。于是徐友贞大呼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此刻,朱祁镇才觉得许有贞是对的,于是于谦被杀。在于谦被杀的同时,于谦的家也被抄,但找出的钱却非常的少。
他很伟大,不需要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人证明。
第二个出场的是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的阳明心学,他一生悟道三次。他爸爸金榜题名,还当了状元,但他儿子王守仁却一点都不争气,读四书五经是一点都不认真。但有一天,他在读到了“致知格物”,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到最后一定会得到其中之“理”,至于怎么格,你发呆也好,唱歌也罢,反正你要在“格”到的东西面前不停地看,可是他爸发现了他儿子的壮举,反复问他在做什么,始终不知道他儿子在干嘛。于是他跟儿子说自己是状元,如果你连进士都不是,那不丢死你爸脸?于是守仁先生又捡起了四书五经。但他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宋朝的朱圣人的“致知格物”对否?后来守仁先生去了乡试,一次就中了举人,可是后两次会试他都没中。
后来,他被贬到了贵州农场驿站,一个很荒凉的地方,在那里他无事可干,又开始悟道了,可是悟了好久还是没有悟出来。他到处悟道,却什么结果也没有。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可是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他虚度了十几年的光阴,终于知道了“理”在心中。
后来在天泉桥边,最后一次出征前,给他的弟子上了最后一次课,传给了他们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为心学四绝,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先生死了,心学留了下来,于谦死了,他的清白仍然流传于世。愿我们共同与他们为镜,向他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