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无论是主观主义流派还是客观主义流派中又分很多支流,比如极端客观主义者(人即使消失了美依然存在),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美是理念(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等。这里为了方便表达两派的主要对立面,将概括分为两大派: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主要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是情感的表达,是相对的,并且在鉴赏判中趣味是不可评判的。客观主义者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形式本身,客观事物决定了美的产生。因此在鉴赏判断中,审美趣味有优劣之分。当然这是主要的对立的思想,关于其他分支,下文将以区别讨论。关于流派的具体分类,参见李泽厚哲学文库下篇p667,p668安徽文艺出版社
[②]“艺术与文学是从个人看社会,而政治哲学史从社会看个人”正是这个道理。
[③]波里克勒特《论法规》西方美学史朱光潜p.33
[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者。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呼应。有点类似于中国道家“小周天”与“大周天”的看法。参见《西方美学史》第一章朱光潜
[⑤]新柏拉图主义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1671-1713)还解释为,人具有天生的能力来辨别美丑善恶。即“内在的眼睛”但并没有解释出这双眼睛为何能具有如此能力,并且有不同之分。参见《道德家们》,第三部分,第二节。康德批判了此思想,认为美不应该涉及某种目的。详见《判断力批判》p.57-59.宗白华译
[⑥] “内外相应说”也可称为“异质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派(gestalt psychology)认为,由于外在世界(物理)和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由于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衡,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人在各种对称,比例,均衡等形式中,能产生相互对应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该心理派也是在说明主客观的协调呼应,但是据说牛在听到愉快的音乐能挤出更多的奶,是否也就说明牛也能产生美感。
[⑧]休谟认为:“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要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参见《论人性》
[⑨]在具体的社会活动里,如果美涉及了利害关系,那麽美就与道德发生关系。例如,你一个人脱光衣服在家里乱跑,这不叫不道德,不叫色情。但你脱光衣服在公共场合,那麽你就是不道德的。在纯粹美的意义上,美是不涉及其他概念的,正如康德所说的一样。但艺术美只能是附庸美。详见《判断力批判》康德
[⑩]但这种人们所达成的共识,并不一定是对的。比如清朝人裹脚成风,认为小脚为美,这不可避免伤害了女性的自由权利。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一切裸体都是色情,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这种共识也是片面的武断的。对此,主观主义认为,这种共识在我们当今看来是不对的,但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下,对他们来说,就是对的。但我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Test of time"下文将会证明我的观点。
[11]康德所说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知功能(想象力和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便我们的认识到它的形象并且感到愉快。这是对人(主体)而言,这种“目的”不是作为概念而却又明确地让人认识到,并且只是从情感上隐约地感觉到。因此是"主观的符合目的性".第二种是自然界事物的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自身本质,即“完善”。对于一件客观事实是否美,必须先有一个概念,即是否完完善。所以康德认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参见《判断力批判》第十七节”论美的理想”
[13]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是客观的存在,说理念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所以作为思考对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的存在,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但这理念要在外在界实现自己,只能是自然或心灵的客观存在。因此,美可以这样下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参见《美学》黑格尔第一卷3.“美的理念”商务印书馆
[14]关于“自然的人化”详细参见《批判哲学的批判》《美学四讲》李泽厚
[15]“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