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前,写过有关一个有待验证的因果关系的博文《父母犹豫与孩子胆小之关联关系》,当时因为部分孩子在赏能教育的试验中表现的有点“异常”,所以开始了一个分支,从研究孩子到同时研究父母,发现了这个关联关系。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验证,现在几乎可以认定,这个关联关系确实存在。
这个暑假,赏能教育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教育实验,看孩子们究竟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大篇幅的创作。这个试验模式是在验证赏能教育法起因中一个孩子去年暑假不到30天完成16000字的《六年级A班》创作模式,加上首届“我的暑假我做主”之十佳少儿作品《馒头日记》,实际她在不到一月中完成了17500的作品。今年暑假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意,大部分孩子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大篇幅的创作,原计划预计可完成10-12万字,可是现在初步统计下来发现,大约能完成15万字左右。
赏能教育不是写作训练,是通过创作来树立自信,甚至改变一个孩子的精神风貌,所以,进行这个试验,赏能教育之首导思想并未撇开半分,即孩子的自信和精神愉悦排在一切因素前面,如果有孩子对创作或写作表现了不愿意或不高兴,那么会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玩,或者和他一起玩。兴趣永恒第一。
暑假即将结束,现在可以提出本次试验中另一个有待验证的因果关系了,这个因果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绘制本表时,我一直在犹豫,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是否需要换一种柔和的说法,使教育界的朋友们感觉好一些,思之再三,还是觉得用我的直观感受实话实说较好,因为这也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因果关系,也并非绝对正确,绘制本表的目的是为了给这种关联关系分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利于赏能教育以后的试验,并在以后的教育中求证。
本图中的“家长综合素质”与孩子们的文学创作表现之显性关系看似不大。综合素质的含义是家长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德。按佛教的说法,就是教育者能否达到“菩萨”的境界,能否做到“观自在”和“自觉”,在父母面前能否做一个好的子女,在孩子面前能否做一个好的家长,在邻居朋友面前能否做到诚信与关爱,能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显性关联不明显,所以就从隐性关联中推测。造成这种表象的原因大概是:如果教育者能自觉修身齐家,做到孝悌忠信,那么孩子在一种规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他能正确看待他的所见所闻,有正确而统一的美丑是非标准。所以,在赏能小作家的课堂上,他能比较正确地对待老师善意的引导或者批评,容易和老师的思想共振,他的思想更容易发散与跳跃,所以时不时冒出来奇思妙想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产生了比别的小朋友更有意思的思路,因为他自信于自己的写作水平或构思能力,所以更加愿意把它写下来,以之与小伙伴一比高下,客观上促成了他的勤练笔。在他和家长叙述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时,总会有兴奋,家长也会高兴地予以鼓励,如此,良性循环,越来越好。反之,有家长在生活中首先怀疑社会的不公与阴暗,首先对周围的人(甚至家人)做“有罪推定”,经常以一种防御者的心态处事,所以,只会直线思维的幼小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首先抵御的生活方式,在向家长阐述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的时候,家长有时会从阴暗面做点分析,同样一件事,孩子接受了阴暗面或阳光面,在他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一块石头,在认为它是老虎的时候,李广能使箭射入“虎身”,在知道了那是石头的时候,同样的李广同样的箭,却产生蚍蜉撼树之感觉,足见主观能动性的主导作用。
需要对图表横轴中的“懂教育”做个说明。身在教育行业,未必真正懂教育,真正懂教育的人,也未必就在教育界。这里的“懂教育”,自然不包括那些真正懂得教育的本质并能实践的人,是指在外人或自己都觉得自己懂教育,但实际上游荡于教育大门之外的人,因近朱者赤,貌似懂了教育,自己也觉得自己懂了教育,实则并未真正理解教育,或未按自己所已经理解的教育,而只凭自己的本能与本性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为对教育不太懂,所以,有的孩子的赏能教育,由着老师来“折腾”,家长只按老师的方式做必要的配合就行了。其实这个配合一点都不复杂,我们对很多家长的配合要求是在家里对孩子的赏能教育部分做到不闻不问,即一点也不管。有的家长是因为忙,或没时间,或管不了,有的是看过优秀的赏能“试验品”孩子的作品,读了我写的一些教育笔记,相信了赏能教育,确实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了,反正也简单,不管就是了,这些孩子或迟或早都改变的比较快,比较令人满意。但懂一些教育的家长、心急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规划的比较细的家长,或者并不完全相信我们强调的“孩子在家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的观点,或者实在忍不住孩子确实在家里不想写的懒样子,所以就督促孩子,并拿自己孩子写出来的内容和优秀的赏能小作家的作品相比,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经验,对孩子和作品做一番评价,然后在孩子头脑里不断强化一个概念:你不如别人。如此,这些孩子在进步上确实变得慢腾腾了。
虽然只是孩子,但现在的孩子加给自己的学习压力并不低,他也并不愿意比别人差,所以有时会强迫自己去“写书”。不管幼稚与否,这毕竟是童话创作,创作和抄课文有本质的区别,没有思路就写不出来,所以孩子创作的自信和兴趣一再一再被主动或被动地打击。来到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帮这些孩子把那种固有的“写作文”的概念去掉,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孩子恢复自信和兴趣,这样自然要耗费孩子一定精力与心智。也许回到家里,还要经受再一轮的打击,这个过程一次次地重复,自然比不上有的家长一次次为孩子的自信加油让孩子改变的快。
这有点像一道小孩的奥数题:一只青蛙从深井里向上跳,白天跳上3米,晚上滑下2米,问几天能跳到外面?青蛙的速度一致,都是白天跳上3米,有的青蛙晚上滑下2米,有的不往下滑,停在原处,明天接着跳。还有更快的,白天跳3米,晚上也在跳,不管快慢,只要在往上跳,只要在努力,不管跳多少都是进步。
懂一些教育的家长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很满,几点上奥数,几点学弹琴,几点学游泳,几点学舞蹈,都是规规整整的,这些孩子只要到了点就到相应的地方去学习,没有机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决定,孩子也很享受这种时间和事情安排上轻松自在的逍遥。久之,孩子的想像能力肯定受影响,又怎能要求他的思维突然发散、时空与逻辑能力瞬间变化?这些能力都是平时锻炼来的,没有什么秘诀能使孩子突然改变。
以上所言,仅是赏能教育中的一点思考,正确与否尚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