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新课标之变
新课标标准中,加重了国学的比例,但语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却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三四年级会写字减400个。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增加20篇背诵篇目。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针对以上改变,有人叫好,有人反对,有人觉得背诵量的增加,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与减负精神不符。和每次的改变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需背诵的内容不是多了,而是不够
曾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过古今学生的文化底蕴的问题。科举制度下的学生,考秀才时所需背会的内容,单就四书五经,也有个二三十万字,但今天的大学生,会背诵的典籍少的可怜,即就把各种公式、单词都计算在内,也难望古人之项背。当然,这里有个客观的原因,古学生大多只学“语文”,音律、医卜星象等都是“选修课”,可学可不学,范进老先生只学“主课”就学到两鬓斑白,他深知做学问艰难,所以当主考老师后,学生考场作弊,他不但不管,还主动为作弊提供方便。现学生的数理化体音美哪一样都不能少,且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坐在家里,拜电视网络手机所赐,想不闻窗外事都难。现在孩子的知识面比古学生开阔多了。
但,我说的背诵内容少了,却不因这个原因。
两三年前,闲来无事,我把上学期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参加工作前语文课本上所学的诗词古文挨个背了一遍,绝大部分都还能背得。估计这些内容不少人都能背得。大家都知道少年时记忆力好,也都知道记忆力越用越好,老年人还特意背诵一些内容来延缓大脑衰老,那么,孩童时代为何就不能多背一些呢?即使不求甚解的古文,即使没有关联关系的圆周率和电话号码,都能使大脑得到锻炼,都能刺激记忆力的强化,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至于古文背诵,因学生时代对历史的了解、对古典文字的掌握程度较浅,可能不求甚解,但这又有何妨?不妨把它当作圆周率来背诵好了。语文学习本就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大量的背诵相当于捡柴禾,积累了一大堆柴禾,在适当的时候,突然觉悟了,突然能理解了,有了火种,只需一根火柴,这堆经过长期准备的干柴便可燃起熊熊烈火,柴堆越大,火焰越大,越有后劲。但现在不少人,在孩子背诵前,可能会先考虑是不是对近期的考试有用,只要暂时考试用不上,就不主张背诵这些“闲”内容,还不如花时间多做几道题,让自己下一次的考试多得几分呢。所以,捡几根柴,便点火烧一烧,为的是沾沾自喜地让别人看看,我这里一直有火苗在燃烧。因为干枯的小草容易点着,所以,也不屑(或没时间)花力气去捡树枝树干,只找小草,只保持用来炫耀和支持心理平衡的火苗不灭就可以了。等到有一天发现别人居然点起了冲天大火,回家便收拾孩子:你看看别人,你怎么这么差劲,你怎么就不能像别的孩子那么争气?于是乎,把孩子再塞进各种补习班,希望补习班能提供类似于“大补丸”之效的灵丹妙药来使孩子“争气”。奈何孩子没有积累,后劲不足,家长已经促使孩子先天营养不良,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长成参天大树,自己只好在菜园子里摆弄豆芽菜。
阅读和背诵,这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的待遇一般是相同的。
关于时间和负担问题
要背诵,要阅读,在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中,孩子越来越辛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矛盾。
趁春节回家,老家的几位朋友希望我用赏能教育法引导几位农村孩子进行写作,在看了南京孩子的创作内容和他们上课的视频及文字记录后,家长和老师们颇觉失望。因为,在偏僻的老家,孩子们没有条件像南京的孩子一样去看机器人比赛,没有条件利用周末到书店去看书(当地书店不允许不买书的人去看书,即使买书,在书店多看一会,书店也不允许)。这当然是一种教条的想法,当地没有南京孩子的条件,但孩子们有农村生活的条件,可以写农村生活,可以写放牛、种地、空巢家庭、小小住校生等等,不一定都要跟着南京孩子学,就地取材,写出结合自己特点和环境的作品,是更有生命力的作品。果然,经过和孩子们游戏、聊天,孩子们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写作文这么简单啊?原来就是写身边的鸡毛蒜皮,写同学间的唧唧歪歪,把“作文”从神坛上拉下来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开始开始写“书”了。我临走前,有的孩子也已经写了一两千字了。
背书和阅读同理。老师和家长不一定要把这两件事情看成一本正经的事情,不要给它披上法袍,让孩子望而生畏。言背书,必定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否则就是态度不端正,就是不用心。言阅读,必先看优秀作文选、看“好书”,只要看“闲书”,就招致一顿臭骂,至少,家长会用目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犯罪。如此,让孩子怕了读书怕了背书。在部分家长心里,只要一提起学习,就把孩子推到“劳教者”的席位上,就需要监督执行,否则,孩子必定会拖拖拉拉、必定会偷懒玩耍,孩子也自觉地把这种关系定位为猫鼠关系。如此,有何学习乐趣可言?家长累、孩子累,孩子负担重,家长的心理负担更重。
完全可以用轻松一些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阅读、背诵。
现在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读书、动画片、网络小说、有声杂志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孩子“阅读”并掌握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既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何必“只取一瓢饮”?《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名著,你让小学生捧着大部头的书去读,大部分没兴趣,但《西游记》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却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中得来的。最近正陪孩子在看三国连续剧,看着看着她会暂停,问我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她觉得不连贯不合逻辑的地方,就会暂停了问问,这个小朋友属于阅读量比较大的孩子,已经写了四五万字的童话了,正在创作10万字的《天使历险记4》,她能看进去,但我相信有的孩子即使看《三国》电视剧,也不一定看的进去,那么为了让孩子了解三国的知识,家长阅读完了,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应该是愿意听的。家长也没必要像单田芳老师那样,原原本本把三国讲下来,想到哪里讲到那里,反正孩子一次也听不完整个三国,家长或者按事件、或者按人物、或者按地域讲,都可以,只要孩子愿意听,就给他讲,讲完了,估计看电视剧或书的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再看,也不至于看的云里雾里。
有的内容,可能更枯燥一些,让听故事可能都不愿意听,如之奈何?
分众传媒的成功,用江南春的话说,“无聊经济”功不可没。很多人有个习惯,看电视时遇见插播的广告就换台,因为在广告之外,还有更多的电视节目可选择。但在等电梯的时候,比看广告更无聊的是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看,这时如果有广告可看,那是一定要看的,所以,广告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家长也可以用“无聊经济”来成就孩子听“无聊”的“有用”知识。机会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听“无聊”的内容,也许就不那么无聊。这需要家长平时做好功课,需要学会不留痕迹的见缝插针。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使孩子主动学习,或是以“无聊经济”的方式使孩子被动学习,家长都需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让自己的方式和环境做到水乳交融无缝对接,比这个要求更前置的条件是:孩子要有兴趣。有兴趣永远比被逼着背几篇文章的作用大得多。
所有的规定,都只能约束表象,内核的部分,只能靠老师和家长提高自己来把握了。育人,是综合的“事业”,不管“课标”如何改进,如果教育者自身不提升,那么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就像油一直浮在水面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