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人重视教育的时代,感觉每个人都能像“教育专家”一样说上一些自己的理念。可能是从书上看到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可能是从自身成长过程中总结又应用在孩子身上的;有些强调阅读有些强调底层思维的;有些强调爱有些强调恩威并施的;提倡尊重的,提倡多了解青春期特点的,提倡利用脑科学的,了解学习的本质的等等,各种观念如春后竹笋。
也许很多人听了很多理念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教育,有时候可能看得多也就乱,但是看得少又觉得还不够。我曾经在一年多以前因为一个朋友分享的故事,瞬间想到了一个词简化每个家庭教育的内涵——传承,今天我再加上一个词,传承与发展。
怎么说呢?用传承和发展解释家庭教育的重心更容易让大家找到自我,找到家庭教育更适合的方法。也容易与很多具体的理念衔接起来。比如有人说家庭教育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行动和语言都是在传承。看似差异大的家庭教育,内涵却可以相同。
还有一些个案让人们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如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某个孩子父母可能其中一方并不怎么在家,孩子也教育地挺好。我觉得这类家庭中那个不怎么在家的父母一方应该具备某些相对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正因为如此,家庭中的其他人才会一直对他敬重,会告诉孩子他的所作所为,这种传承看似隐形,实则是因为影响力太大,全家都受到感染,这类案列的前提也还是需要家庭中有人帮忙传承的。
另一类家庭恰好相反,可能父母都在身边,品质也算上等,可是没有具体的传承内容,那么孩子感受到的仅仅是父母家中的表现。有些人可能是工作上的能手,但不一定是家里的能手,就会出现家庭中的表现与工作中的表现大相径庭。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南京很多年前的一起劳模杀妻案,谁能想到劳模会做这种事。正因为是劳模,给他求情的人很多,唯独他儿子不原谅他,他只看到父亲在家中的表现——对母亲一直很冷淡,多年后矛盾激化,导致惨剧发生。“品质也算上等”与“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是不同的。真正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是没有假的,是稳定的品性,不会是为了获得某种目的而选择性为之的,是真的会有光辉感的。品质也算上等,是可以为了得到什么而做到的,两者表象接近,而格局却大不同。
细细想一想,还有很多各类现象。试着用传承和发展去解释,会不会更容易想明白点呢?教育做得难,做得累,往往是在传承这有了问题。比如说很多人提到的父母玩手机管孩子当然效果不好,说到底也是传承问题,这样的习惯是不会传承出好习惯的。赏能提倡老师就是做自己,说法显得有点高冷,实际还是传承,老师一直提升能力,学生自然有样学样,而且老师能力也会传承给孩子,传承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
传承不仅仅是自己优秀就够了,还得有传承的媒介和方式。长期在一起,可能耳濡目染就差不多。不在一起的就需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看到父母的优秀。
发展可以解释孩子超越父母。开明的父母,不仅仅会传承自己的优秀品质,同时还会将更多的感悟告诉孩子,鼓励孩子走得更高更远。父母与孩子所处的年代不同,除了传承之外,也要允许孩子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