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一个周六的早上,天上飘着雨,所以还蛮冷的,我早早地来到赏能另一个新街口校区(南京电大内),准备展开新一天的教学工作。还没有走到门口,远远的我就看见各种五彩缤纷的雨伞挤在电大的大门口,我走上前一看就明白了,都是背着书包的考生们等着考试呢。由于门口人太多了,我也在门口等了片刻,只见门口处来来往往的考生,有四分之三都是父母送来考试的,有的看上去也跟我差不多大。有些是父母车子送来的,有的是坐地铁、公交来的,有的父母帮忙撑着伞,有的父母帮孩子拿着书包、拿着杯子,有的父母吃着早饭陪着自己的孩子在门口等着,时间到了,考生进考场了,家长们仍然在围墙外等待着,过了许久,才渐渐散去。
我不禁想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但与此同时,我又比较纳闷,不管他们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但是基本上看上去年龄差距都不算太大。我问同事吴:“你以前考试,你爸妈有送过你吗?”吴说:“没有啊,都是一个人去考试。”别人的事例我肯定不清楚,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不管大大小小的考试,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都是和小伙伴们自己骑着自行车上学。很多家长会说,现在不比从前,好多车子啊,坏人又多。所以,我个人觉得“啃老族”就是从小时候开始埋下根基的。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了,都不着工作呢。有些人会说:“高不成低不就。”工作好的吧,没关系,没学历,够不着;工作差一点的吧,工资低,竞争力大,还吃苦,看不上眼。有些爸妈会说:“没事,家里也不少你挣的那点钱,你爸妈还养得起你。工作不着急,趁年轻,先玩几年。”别以为没有这样的父母,就在我身边还真有。就拿跟我同一年的毕业的人来说,甚至比我早毕业几年的学姐学长们来说,有的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在家浑浑噩噩地玩了好几年,都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疑问在他们眼里,什么样的工作才称得上是合适呢?
我遇见过几个生活中比较郁闷的事例:事例一,公司打电话让小甲第二天过去面试,小甲答应了,并信誓旦旦地说,第二天肯定会到。结果第二天下雨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打电话给小甲问:“为何人还迟迟未到?”小甲说:“由于天气下雨了,今天就不去面试了。”(我郁闷之一:难道只要一下雨,你就不出门了?)事例二,小乙刚刚应聘上一家公司的会计,上班的第二天小乙就打电话给老板请假,老板问:“为何啊?才上班两天就请假?”小乙说:“雾霾太大了,出去会中毒的。明天我再来上班。”老板回答:“以后你也不用来了。”(我郁闷之一:我要是老板,我也不用你,今天雾霾大请个假,明天下雪请个假,员工都像你这样,公司不要运营了吗?)事例三,高中学生军训,学校要求军训期间封闭式管理,家长一律不许探视,结果有的家长哭着喊着中途要求不让自己的孩子军训,说孩子吃不了这个苦。(我郁闷之一:孩子自己都没有要求退出说吃不了苦,你又何必为他决定?)
现在的“啃老族”越来越多,有些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傲。有钱的“啃”,没钱的也“啃”。二十几岁的年纪轻轻的在家做“待业青年”,四五十岁的父母反而在外面赚钱养家。居然还心安理得地用着父母辛辛苦苦挣的钱,这是什么世道?有的父母也会抱怨,说没有办法,家里总要有人挣钱的,儿女不出去工作,自己也没有办法,大道理早就说了一通接着一通,他们丝毫也没有听进去。
我觉得,这就是小时候慢慢积淀下来的吧,小时候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衣食住行,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每个父母的眼里,孩子仿佛永远都是孩子。例如:孩子鞋带散了,家长帮忙去系,孩子吃饭比较慢,家长就帮忙喂他吃等。可是,孩子总是会长大的,不能忽略孩子每一天的长大。他们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父母不能照顾他们一辈子。现在的父母不要只关注学习,情商远比智商重要的多,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心态是否健康,取决于小时候埋下怎样的“种子”,日后才会开出怎样的花。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过于多了,不管你的孩子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让孩子比较独立自主的去成长,不要让他对父母有太多的依赖,人都是有惰性的,时间一长,当依赖变为习惯,他就很难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在“啃老”。
没有从小就会“啃老”的孩子,只有一直不愿“放手”的父母。